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财富管理行业基金保有量点评:头部效应愈发凸显,Top3各有杀手锏-220130

《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财富管理行业基金保有量点评:头部效应愈发凸显,Top3各有杀手锏-220130(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财富管理行业基金保有量点评:头部效应愈发凸显,Top3各有杀手锏-220130(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四季度Top100权益型基金和非货基分别环比增长5%和9%。 三个渠道只有第三方市占率提升,分别贡献了权益型/非货基增量的53%和63%。 Top3(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各有杀手锏(固收+/爆款/机构业务),是同时受益于需求和供给的首选,另外建议关注受益于四化(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头部化)的腾安基金和盈米基金,以及财富管理定位清晰的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和广发证券。 ▍事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4Q21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Top100。 ▍样本数据:Top100市占率继续下滑。 协会依旧公布了权益型基金(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和非货基(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两个口径。 4Q21整体延续3Q21趋势:行业整体:权益型基金环比增长5266亿元(vs3Q211410亿元),环比增速7%(vs3Q212%);非货基环比增长15211亿元(vs3Q217219亿元),增速11%(vs3Q215%)。 Top100:权益型基金保有量环比增长3037亿元,环比增速5%(vs行业7%);非货基保有量环比增长6646亿元,环比增速9%(vs行业11%),增速依旧慢于行业。 Top100权益型基金市占率季度环比下降1.2pcts至75.6%,Top100非货基市占率季度环比下降0.9pcts至52.0%。 市占率下滑说明市场有增量空间,且竞争格局尚未稳定。 ▍增量来源:债基仍是增长主力,主要源于非标资产的净值化转型。 无论行业整体还是Top100,非货基保有量增速均快于权益型基金,二者之差主要为固收类基金,说明固收类基金增速快于权益型基金。 增长主要源于固收+策略基金对非标理财的替代,从资产配置结构调整趋势来看,目前尚处初始阶段,固收类基金增长趋势有望延续。 ▍增量结构:第三方贡献度仍排名第一。 权益型基金增量结构:Top100权益型基金4Q21环比增长3037亿元中,第三方增长1615亿元,占比53%;银行增长1456亿元,占比48%;券商下降34亿元,占比-1%。 非货基增量结构:Top100非货基4Q21环比增长6646亿元中,第三方增长4182亿元,占比63%;银行增长2388亿元,占比36%;券商增长76亿元,占比1%。 ▍市场竞争格局:头部效应愈发凸显,Top3各有杀手锏。 整体市占率下滑,但Top3市占率稳中有升。 4Q21权益型基金Top3/Top5市占率持平分别保持在24.1%/35.1%,同时Top10/Top50的市占率分别下滑0.5/1.2pcts至48.9%和72.3%。 非货基Top3市占率提升0.2pcts至17.8%,Top5/Top10/Top50市占率分别下滑0.3/0.7/0.9pcts至24.6%/33.0%/49.7%。 权益型基金保有量前三分别为招商银行/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环比增量分别为603/468/530亿元,市占率分别提升至9.26%/8.52%/6.29%;非货基保有量前三分别为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环比增量分别为1031/891/956亿元,市占率分别为8.11%/5.44%/4.21%。 权益型基金Top3(招商银行/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的竞争力继续提升。 1)招商银行:产品与渠道强强联合,睿远爆款突破新发低迷。 4Q21行业整体新发份额维持低位为6314亿份,较3Q21继续回落(1Q21/2Q21/3Q21分别为10688/5544/7265亿份)。 尽管如此,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混合基金一日售罄、全天认购规模超千亿,其中主托管行招商银行的客户认购规模超550亿元。 2)蚂蚁基金:一方面发挥持营优势,另一方面受益于类固收赛道崛起。 持续营销能力在市场震荡周期彰显优势。 2021年12月基金认购天数平均为26天,为全年认购天数最高单月,四季度超过60只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 由于蚂蚁基金具有相对完善的投顾体系和持续营销经验,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另外,蚂蚁基金继续扩大非货基保有量优势,规模超第二名招商银行4284亿元。 若以非货币基金扣除股票和混合基金后的规模来刻画固收类公募基金规模,4Q21蚂蚁基金固收类基金较3Q21规模增量为563亿元,位列行业第一。 可见,蚂蚁基金服务于长尾用户的类固收产品非标转标仍在持续。 蚂蚁基金面对低风险偏好的用户群体,不仅卓有成效地通过公募基金替代此前固收类理财,而且为权益型基金提供了优质的用户基础。 3)天天基金:机构通厚积薄发,创造可持续的业务增量。 4Q21天天基金权益型基金保有量超过工商银行,成为双口径下行业第三,环比增速为行业Top5中最高。 天天基金深耕2C业务的同时,2020年开始大力发展机构通业务,预计机构通本季为其贡献可观增量。 由于资管新规下,城商行/银行理财子/保险等资管机构通过净值化产品配置替代非标理财是刚需,而机构通不仅可以解决用户痛点,而且具有规模效应,预计边际收益会递增。 ▍渠道间竞争格局:只有第三方市占率提升。 从机构数量来看,第三方增加最多。 4Q21与3Q21相比,进入Top100权益型基金,银行增加1家,券商减少3家,第三方增加2家。 银行/券商/第三方及其它三大渠道机构数分别为31/46/23家(vs3Q21为30/49/21家)。 从市场份额来看,只有第三方渠道提升,权益型基金和非货基分别提升1.3pcts和2.4pcts。 Top100样本中,银行/券商/第三方及其它三大渠道,权益型基金保有规模分别占比58.6%/14.5%/26.9%(vs3Q21为59.1%/15.3%/25.6%),环比增速分别为4.0%/-0.4%/10.3%;非货基保有规模分别占比52.8%/12.2%/35.0%(vs3Q21为54.2%/13.2%/32.6%),环比增速分别为5.7%/0.8%/16.7%。 ▍渠道内部竞争格局:由优到劣第三方>银行>券商。 银行:竞争格局分化,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权益型基金保有量口径下,进入Top100的银行共有31家,其中前15家仅招商银行市占率有所提升。 4Q21权益型基金银行渠道CR1/CR3/CR5/CR10分别为20.9%/45.7%/62.1%/83.8%(vs3Q2120.1%/45.2%/61.5%/83.8%),非货基银行渠道CR1/CR3/CR5/CR10分别为19.8%/44.7%/62.0%/82.0%(vs3Q2118.8%/44.1%/61.3%/82.0%)。 权益型基金口径除行业排名第1的招行市占率提升外,渠道内Top15的其它银行市占率均有所下降;非货基口径除行业排名第2的招行市占率提升外,渠道内Top15仅行业排名第22(渠道内排名第14)的宁波银行市占率自0.50%提升至0.54%。 券商:集中度继续下降,尚处混战阶段。 券商可比样本数继续下降,进入权益基金Top100的券商数量由Q321的49家降至46家。 环比可比样本(46家)中25家环比规模增长,16家市占率提升。 权益型基金和非货基规模下降Top10中券商均占有8席。 券商渠道权益型基金CR1/CR3/CR5/CR10分别为11.2%/27.7%/39.0%/61.5%(vs3Q2111.6%/28.2%/39.4%/61.5%),非货基CR1/CR3/CR5/CR10分别为11.4%/28.3%/39.7%/61.0%(vs3Q2111.3%/28.5%/40.1%/61.2%),渠道内集中度继续下降。 第三方:尽管机构业务作为增量拉低市场集中度,但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1)在新发降温的市场震荡期,深耕于持营的第三方机构整体表现突出。 进入权益型基金Top100的21家第三方环比可比样本中,仅1家环比规模下滑,8家市占率下滑;非货基口径下,仅1家环比规模下滑,7家市占率下滑。 2)布局机构业务的独立销售机构继3Q21后继续大放异彩。 资管新规下,城商行/银行理财子/保险等资管机构通过第三方配置需求强烈,基煜/汇成/盈米/好买基金通过2B服务挖掘、培育、满足了这部分需求。 4Q21基煜/汇成/盈米/好买非货基规模分别环比+42%/+70%/+20%/+68%,排名进一步提升至第9/14/20/26名。 3)机构业务带动第三方整体排名提升。 非货基前10中第三方机构数由2家增加至4家(基煜基金和腾安基金分列第9和第10)。 如果以非货基扣除股票和混合基金后的规模刻画固收类公募基金规模,则前10中第三方机构数达到6家(蚂蚁/天天/基煜/汇成/腾安/盈米基金分列1/3/4/5/6/10名)。 权益型基金增量Top10中第三方机构数为4家,非货基增量Top10中第三方机构数为6家,固收类公募基金增量Top10中第三方机构数达到7家。 ▍风险因素:监管政策超预期,影响现有格局;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带来行业规模波动。 ▍投资策略:选择受益于四化(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头部化)的第三方头部平台和具备向财富管理转型基础的头部券商。 需求创造贝塔,供给创造阿尔法。 从需求端来看,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调整刚刚开始,作为固收+的固收型基金预计增速最快,其次是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的螺旋式上升的权益型基金。 从固收+的渠道结构上看,线上第三方最为受益。 从供给端来看,Top3(招商银行/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的竞争格局最为稳固,由于各有杀手锏,其竞争地位日益强化。 此外,还有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兼优的第三方平台——腾安基金和盈米基金。 尽管券商财富管理尚处混战阶段,但只要重新定位、补足投顾短板、发挥非标产品创设和全链路服务优势,仍然有望赢得一席之地。 建议重点关注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