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宏观经济专题报告:青年就业的瓶颈与抓手-220128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专题报告:青年就业的瓶颈与抓手-220128(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证券-宏观经济专题报告:青年就业的瓶颈与抓手-220128(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研究结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几度提及就业问题,包括:“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等等。 2022年宏观经济增速很难延续2021年由低基数带来的高增长,这种下行是否会对就业形成拖累?如何缓解青年就业可能出现的压力?灵活就业当前有哪些政策配套?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年轻群体就业将是2022年重要课题:(1)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超千万。 相比2019年,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张,而城镇新增就业收缩。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扩张是否能够充分吸纳毕业生群体存在很大挑战;(2)创业带动力是稳就业重要一环,但当前其边际效应变小,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意愿不足。 根据相关研究,目前平均每新增10个市场主体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数量为5个,比2015年下降4个,原因或在于高成本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削弱了其吸纳劳动力的意愿和能力;(3)分年龄段的调查失业率更能说明问题。 2021年7月以来就业状况整体较好,7、9、10月甚至略好于2018、2019年同期平均值,但是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年轻群体(16-24岁)一直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原因一方面在于“接触式”服务业(如居民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在疫情之后修复不足,而从以往就业数据来看,这恰恰是吸纳16-24岁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 除此之外,近期互联网、教育行业面临的监管可能也对相关就业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果仅看调查失业率总指标,就有可能忽略我们所讨论的年轻就业群体存在的压力。 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年龄群体人数不同,导致两者权重存在差距。 随着老龄化的推进,未来这一问题可能会有更加明显的演绎;(4)相比普通高校,高职就业压力更大。 我们收集、统计了排名前十的高职和大学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没有发布相关报告则按照排名顺延;不含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由于各学校统计口径不一,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缺失)。 我们发现,在疫情冲击下,不论是高职还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较以往严峻。 从总就业率来看(含协议就业、合约就业、创业、自由就业以及深造),根据我们的样本,2020年高职应届毕业生平均总就业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毕业生下降0.7个百分点(考虑到样本内学校排名靠前,整体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能是更大的)。 缓解青年失业,抓手何在?其一在于完善灵活就业保障制度,使新业态为就业托底。 近期各个地方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灵活就业,主要通过五个方面:(1)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社会保险,鼓励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投保商业保险;(2)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政府主导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3)加大对自主创业、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的经济支持;(4)灵活用工平台赋能小规模经济实体和灵活就业者;(5)开展各类与新就业形态相关的技能培训,如将新职业纳入培训目录范围。 其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仍有差距,推动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也是关键一环。 开年至今,职业教育政策密集落地,旨在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瓶颈,手段包括强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认和流动、在专业设置上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服务,等等。 风险提示就业的扩张根本上依赖需求的扩大,尤其是内需。 2022年宏观经济增速将有所下行,同时疫情尚未结束,在此过程中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都存在压力,影响新增就业的规模,也会对灵活就业的扩张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