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德邦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渠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周期-220127

上传日期:2022-01-28 08:11:27 / 研报作者:赵伟博 / 分享者:1005690
研报附件
德邦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渠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周期-220127.pdf
大小:1213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德邦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渠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周期-220127

德邦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渠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周期-220127
文本预览:

《德邦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渠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周期-220127(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邦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渠道效率的比较优势与周期-220127(33页).pdf(3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重申京东集团的业务逻辑:1)品类扩张。

京东逐步拓展除传统优势类目(如数码3C、家电)外的其他品类,例如日用百货、服饰鞋帽等,品类扩张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提升用户的粘性。

品类扩张也会带动平台的毛利率进一步提升;2)平台开放。

平台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卖家开放,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并带动在线营销业务的占比提升,优化平台利润率;3)下沉市场拉新。

面向低线城市进行针对性渗透,为平台用户增长带来新动能。

平台电商实际上是租赁模式,其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线下商铺的租金优势、人工、履约费用率更低。

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1)线下大型零售商主要受制于人工费用率的提升,这主要是供需均走弱的结果,只是消费需求的下降明显强于人效优化的幅度,而消费需求更具弹性的原因是切换成本低,消费者从线下商超购物转向电商购物增加的成本非常低,但线下商超切换成本较高,因为人员聘用、场地租赁等都需要签署合同,这导致成本具备刚性;2)平台电商过去持续受益于履约费用率的下降,主要由于快递具备规模效应,且低进入门槛导致行业容易陷入价格战,这些特点压低了单票成本和收入,使得上游的电商平台持续受益。

自营电商则是买手模式,以选品确保周转,以规模确保低价,并以低毛利促进整体周转率提升,确保现金流的健康。

自营模式下只要平台确保规模的领先优势,就能够持续优化毛利。

当然,自营模式下平台的毛利率提升也面临约束,同时自营模式强调选品,也不适合一些非标类的品类。

京东采取自营+平台电商模式,核心品类仍然依赖高效的自营物流,而日用百货等品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化物流完成履约。

对比天猫与京东,我们注意到两个平台互为利润率的限制/空间。

2019年京东通过补贴等方式提升流通效率,而2019年供应链效率提升,不再需要额外补贴,即商业模式已经跑通。

2019年后两个平台的表观(商户侧)效率基本一致,此时京东的盈利表现也受天猫的影响,即京东需要平衡财务亏损以及商户的渠道效率(表观毛利率),如果在供应链效率不足以超越同业时减少补贴,商户侧感受到的效率下降可能导致商户增速放缓(但仍然受益于线上化),而2019年后京东不再需要补贴也能保持与同业基本一致的效率,这为变现打开了空间。

当供应链效率持续提升,京东就能够保持与天猫相同的表观效率,超额部分即为利润率。

长期看,两者实质上是B2C和C2C物流网络的优化问题。

我们认为中短期在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上阿里巴巴具备一定优势,主要由于社会化物流网络的规模提升远大于京东为主的订单,长期固定成本占比较高的模式具备更大的规模效应,成本优化空间也更大。

在流量费用率上,京东则具备一定优势,主要由于从边际变化的角度,京东的用户增长空间更大。

两家平台在供应链网络、零售模式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路径依赖,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宏观、中观环境下二者将呈现周期性波动,我们不认为其中哪一种模式将取代另外的模式。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1-23年公司实现营收9461/11304/13150亿元,分别同比27%/20%/16%;考虑到新业务、京东物流等亏损加大影响,我们将公司2021-23年的归母净利润预测调整为44/117/228亿元,分别同比-91%/+164%/+94%,对应EPS为1.41/3.72/7.23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用户增长不及预期,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