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大棋局:中国的贫富分化不共同富裕-210725

文本预览:
一、我国贫富分化现状如何?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分化程度较高的国家。1978-2019年我国基尼系数从0.317上升至0.465,收入差距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始终位于前15%的水平。同时我国分配格局呈现出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差距显着的特征。2020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56倍,加拿大、英国等发迭国家城乡收入比约为1倍:东部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西部居民的1.62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信息互联网行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农业的3倍。 二是贫富分化不利于贯彻“共享”“创新”等新发展理念。贫富分化意味着经济发展成果被一部分人或者少部分人享有:贫富差距扩大降低了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躺平等论调源自于此。 三是贫富分化抑制消费,不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近几十年来,中国居民消费增速始终保持平稳增长,但居民最终消费率仍明显偏低,均不足50%,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中枢不断下移,中低收入群体能否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收益变得更不确定,如果贫富分化加剧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社会稳定的基础将面临威胁。 二、我国收入与财富分配格局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基尼系数处在较低水平,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成因上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衍生的工农业剪刀差和对农民流动的限制,产生了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但随着计划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内、城市内的收入差距受人民公社体制以及国企工资等级制影响而越来越小,全国的收入差距也处在较低水平。 2、第二阶段从1978到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快速缩小,带动基尼系数较大幅度下降。成因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升,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进而缩小了城乡间收入差距。 3、第三阶段从1985到2008年,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全方位扩大,基尼系数持续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因上看,工业化、市场化等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全球化分工的深化,自然地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但这是规则公平的。此外,贫富分化加剧更多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具体包括:(1)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制度性约束导致要素价格担曲:(2)改革初期的东部偏向型策略导致资本在区域间配置不均;(3)GDP目标考核及分税制下,地方政府“重经济建设轻民生”“重资本轻劳动”;(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再分配调节作用有限:(5)金融市场不完善导致不同收入群体可获得信贷资源不同。 4、第四阶段从2008至今,城乡、行业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从高水平缓慢下降,但财富分化越来越显着。成因上看,由于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扶贫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和市民化,城乡间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因素依然扩大贫富分化。此外,近年来财富分化加剧,房地产价格走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始终位于0.4的警戒线之上。 三、未来的政策逻辑及建议有哪些?三大方向11条改革举措 鉴于城乡、行业和区域差距是收入和财富分配分化的主要领域,未来政策有必要从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都市圉城市群建设,改革户籍、土地和住房制度:从对资本友好转向对劳动友好,改革财税制度:从大型企业偏好转向普惠包容,改革金融制度,推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财税制度、金融市场改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乡村振兴和都市圉城市群为城乡统筹的丙个抓手,推动财政、国资和社保联动改革,在划定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大胆推动人口、土地、资本的城乡自由流动。 1、推动财政、国资、社保和土地联动改革,完善城乡土地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联动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不敢推动土地改革的担心,农村土地承担粮食安全、社会保障的功能,要解决土地流转,先必全面建立并提高农村社保水平,这要求财政投入,鉴于当前财政紧平衡,这又要求国资投入,故必须是联动改革,单兵突进难以解决问题。 2、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除特大城市外全面取消户籍限制,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3、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更加侧重均等化,建立对省级政府统筹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机制,避免支出结构倾向城市、资本和基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渐进推动社保从实现省级统筹到全国统筹进程。 4、推动资本流动,改善农村投资及营商环境,政策引领推动工商资本下乡促进产业兴旺。 (二)完善财税制度,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鼓励慈善捐赠等三次分配。 5、尽快开征房地产税,研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6、建立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税制,通过宽税基、低税率做大纳税人规模,设置差异化的税率,鼓励科技创新、抑制娱乐行业畸高收入。 7、改革完善消费税。重点取消原征收范围中已经成为居民日常消费品的税目,增加对新增奢侈品和高消费行为(如私人飞机、高级会所等)的征税。 8、鼓励慈善捐赠等三次分配行为,捐赠金额可直接税前扣除。 (三)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发展直接融资,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 9、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客观上使得金融资源配置更主动的向小微企业倾斜,进而有肋于缩小贫富分化。 10、深化注册制改革,尤其在完善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等方面着力。防止少数群体利用资本市场空缺进行“造富”。 11、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 风险提示: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刷、制度改革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大棋局:中国的贫富分化不共同富裕-210725(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大棋局:中国的贫富分化不共同富裕-210725(25页).pdf(2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粤开证券《【粤开宏观】大棋局:中国的贫富分化不共同富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一、我国贫富分化现状如何?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分化程度较高的国家。1978-2019年我国基尼系数从0.317上升至0.465,收入差距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始终位于前15%的水平。同时我国分配格局呈现出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差距显着的特征。2020年我国城乡收入比为2.56倍,加拿大、英国等发迭国家城乡收入比约为1倍:东部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西部居民的1.62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信息互联网行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农业的3倍。 二是贫富分化不利于贯彻“共享”“创新”等新发展理念。贫富分化意味着经济发展成果被一部分人或者少部分人享有:贫富差距扩大降低了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躺平等论调源自于此。 三是贫富分化抑制消费,不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近几十年来,中国居民消费增速始终保持平稳增长,但居民最终消费率仍明显偏低,均不足50%,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四是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中枢不断下移,中低收入群体能否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收益变得更不确定,如果贫富分化加剧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社会稳定的基础将面临威胁。 二、我国收入与财富分配格局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基尼系数处在较低水平,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成因上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衍生的工农业剪刀差和对农民流动的限制,产生了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但随着计划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内、城市内的收入差距受人民公社体制以及国企工资等级制影响而越来越小,全国的收入差距也处在较低水平。 2、第二阶段从1978到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快速缩小,带动基尼系数较大幅度下降。成因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升,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进而缩小了城乡间收入差距。 3、第三阶段从1985到2008年,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全方位扩大,基尼系数持续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因上看,工业化、市场化等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全球化分工的深化,自然地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但这是规则公平的。此外,贫富分化加剧更多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具体包括:(1)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制度性约束导致要素价格担曲:(2)改革初期的东部偏向型策略导致资本在区域间配置不均;(3)GDP目标考核及分税制下,地方政府“重经济建设轻民生”“重资本轻劳动”;(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再分配调节作用有限:(5)金融市场不完善导致不同收入群体可获得信贷资源不同。 4、第四阶段从2008至今,城乡、行业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从高水平缓慢下降,但财富分化越来越显着。成因上看,由于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扶贫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和市民化,城乡间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因素依然扩大贫富分化。此外,近年来财富分化加剧,房地产价格走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始终位于0.4的警戒线之上。 三、未来的政策逻辑及建议有哪些?三大方向11条改革举措 鉴于城乡、行业和区域差距是收入和财富分配分化的主要领域,未来政策有必要从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都市圉城市群建设,改革户籍、土地和住房制度:从对资本友好转向对劳动友好,改革财税制度:从大型企业偏好转向普惠包容,改革金融制度,推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财税制度、金融市场改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乡村振兴和都市圉城市群为城乡统筹的丙个抓手,推动财政、国资和社保联动改革,在划定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大胆推动人口、土地、资本的城乡自由流动。 1、推动财政、国资、社保和土地联动改革,完善城乡土地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联动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不敢推动土地改革的担心,农村土地承担粮食安全、社会保障的功能,要解决土地流转,先必全面建立并提高农村社保水平,这要求财政投入,鉴于当前财政紧平衡,这又要求国资投入,故必须是联动改革,单兵突进难以解决问题。 2、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除特大城市外全面取消户籍限制,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3、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更加侧重均等化,建立对省级政府统筹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考核机制,避免支出结构倾向城市、资本和基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渐进推动社保从实现省级统筹到全国统筹进程。 4、推动资本流动,改善农村投资及营商环境,政策引领推动工商资本下乡促进产业兴旺。 (二)完善财税制度,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鼓励慈善捐赠等三次分配。 5、尽快开征房地产税,研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6、建立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税制,通过宽税基、低税率做大纳税人规模,设置差异化的税率,鼓励科技创新、抑制娱乐行业畸高收入。 7、改革完善消费税。重点取消原征收范围中已经成为居民日常消费品的税目,增加对新增奢侈品和高消费行为(如私人飞机、高级会所等)的征税。 8、鼓励慈善捐赠等三次分配行为,捐赠金额可直接税前扣除。 (三)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发展直接融资,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 9、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客观上使得金融资源配置更主动的向小微企业倾斜,进而有肋于缩小贫富分化。 10、深化注册制改革,尤其在完善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等方面着力。防止少数群体利用资本市场空缺进行“造富”。 11、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 风险提示: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刷、制度改革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