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亿纬锂能-300014-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动力有望加速成长-220126

上传日期:2022-01-26 09:21:07 / 研报作者:袁健聪吴威辰 / 分享者:1002694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亿纬锂能-300014-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动力有望加速成长-220126.pdf
大小:276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亿纬锂能-300014-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动力有望加速成长-220126

中信证券-亿纬锂能-300014-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动力有望加速成长-220126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亿纬锂能-300014-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动力有望加速成长-220126(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亿纬锂能-300014-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动力有望加速成长-220126(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27.3-30.6亿元(同比+65%~8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4.4-26.7亿元(同比+60%~75%);分季度来看,预计Q4归母净利润为5.1-8.4亿元(同比-27.7%~-19.1%,环比-29.3%~-16.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1-5.4亿元(同比-54.3%到-20.6%,环比-55.9%到-23.4%),基本符合预期。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通过积累确立了技术、产能、客户等优势,加速全球配套,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上游产业链,已经涵盖锂盐、正极、负极、前驱体、隔膜等各环节,与林洋能源等企业在客户端持续发力。

公司近期获得国内特定乘用车客户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定点。

此外,公司锂原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细分市场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受益下游景气,业绩增长明确。

尽管短期内毛利率承压,考虑到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成长高确定性,采用分部估值法,维持公司目标市值2866亿元,维持目标价为152元/股,维持“买入”评级,重点推荐。

▍事项:公司1月25日晚间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

对此,我们点评如下:▍预计Q4业绩为5.1-8.4亿元,同比-27.7%~-19.1%,基本符合预期。

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27.3-30.6亿元(同比+65%~8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4.4-26.7亿元(同比+60%~75%);分季度来看,预计Q4归母净利润为5.1-8.4亿元(同比-27.7%~-19.1%,环比-29.3%~-16.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1-5.4亿元(同比-54.3%到-20.6%,环比-55.9%到-23.4%)。

公司2021年业绩同比增长,主要系消费、动力和储能电池业务大幅增长,以及参股思摩尔带来的投资收益大幅增长。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1年研发支出费用化金额约13亿元,同比增加90%以上,预计Q4研发费用在4亿元左右。

公司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较高,我们预计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会计准则相关,属日常经营性损益;同时公司披露计提的股权激励费用约0.79亿元,此外我们预计公司有年底大额年终奖计提。

考虑到上述因素,公司Q4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拟建设成都5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长期发展路径明确。

公司发布公告,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成都管委会所辖区域内建设“5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其中一期20GWh,二期30GWh。

成都管委会将在项目用地、能源供应、财政金融以及物流和生活配套等方面给予积极的产业政策扶持,同时也将积极为公司争取市场支持,包括助力公司完成对管委会区域内整车企业、公共交通、市政环卫等新能源车辆的本地配套。

2020年公司产能约17GWh,加上此前公告的荆门104.5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本次公告扩产计划后,公司累计总产能规划超200GWh,将进一步加快公司在动力储能电池领域的布局,明确公司长期发展路径。

▍布局负极领域,进一步完善电池材料环节布局版图,巩固一体化优势。

10月28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出资4.0亿元(持有合资公司40%股权)与中科电气在岳阳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专注负极材料制造,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模式,一期和二期产能规模各为5万吨/年,优先向公司及其子公司供应。

公司2021年以来持续扩大电池材料环节一体化布局,此前已公告收购金昆仑和大华化工股权,并与金昆仑合资,布局上游锂资源;与德方纳米、贝特瑞合资,布局正极材料环节;与恩捷股份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16亿平米湿法基膜以及配套涂布膜项目,布局隔膜环节。

加上此次负极材料领域布局,我们认为公司已完成锂盐、正极、负极、前驱体、隔膜等方面布局,进一步完善电池材料环节布局版图,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也补足自己在材料开发领域相对于行业绝对龙头的短板,我们预计后续公司可能继续扩大在其他电池材料环节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巩固一体化优势。

▍动力电池业务:收入高增长,看好2021年大客户放量。

2021H1动力电池业务实现收入38.9亿元,同比+186%,主要系应用于乘用车领域的软包三元电池新建产能持续释放,出货规模大幅增长;新建成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开始进入产能释放期。

2020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实现收入40.6亿元,同比+93.1%,主要系软包三元电池海外销售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海外大客户贡献约20亿收入。

随着公司动力电池产能稳步扩张,我们预计公司动力电池2020/2021E/2022E产能分别为17/37/49GWh以上,为规模化供应提供保障;同时随着戴姆勒、现代起亚、宝马等海外客户放量以及国内商用车与乘用车铁锂客户需求提升,预计公司2021-23年动力电池业务将加速成长。

▍风险因素:新能源汽车政策波动;锂电池价格下行超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电子烟行业政策波动。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研发费用及股权激励费用的增加,调整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30.32亿元(原预测30.96亿元),维持公司2022/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44.37/60.0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60/2.34/3.16元,现价对应2021/22/23年61/42/31倍PE。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通过积累确立了技术、产能、客户等优势,加速全球配套,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上游产业链,涵盖锂盐、正极、负极、前驱体、隔膜等各环节,与林洋能源等企业在客户端持续发力。

公司近期获得国内特定乘用车客户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定点。

此外,公司锂原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细分市场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受益下游景气,业绩增长明确。

尽管短期内毛利率承压,考虑到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成长高确定性,采用分部估值法,维持公司目标市值2866亿元,维持目标价为152元/股,维持“买入”评级,重点推荐。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