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专题:群雄纷争,ADC药物领域快速发展-220124

上传日期:2022-01-24 13:55:46 / 研报作者:陈竹刘泽序 / 分享者:1005686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专题:群雄纷争,ADC药物领域快速发展-220124.pdf
大小:4190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专题:群雄纷争,ADC药物领域快速发展-220124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专题:群雄纷争,ADC药物领域快速发展-220124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专题:群雄纷争,ADC药物领域快速发展-220124(6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医药行业抗体偶联药物(ADC)行业专题:群雄纷争,ADC药物领域快速发展-220124(61页).pdf(6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ADC药物通过抑制肿瘤DNA复制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临床价值潜力巨大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由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Antibody)与不同数目的小分子毒素(Payload)通过连接子(Linker)偶联组成。

其兼具单抗药物的高靶向性以及细胞毒素在肿瘤组织中高活性的双重优点,可高效杀伤肿瘤细胞,较化疗药物副作用更低,较传统抗体类肿瘤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

且具备与其他疗法联合的协同作用并可用于治疗单抗药物疗效不佳的大量潜在患者。

ADC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肿瘤细胞表面靶抗原受体结合,形成ADC-抗原复合物,被肿瘤细胞内吞,进而经过溶酶体降解,细胞毒素在胞内释放,结合至DNA小沟或微管蛋白,抑制肿瘤DNA复制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疏水性小分子毒素还可以通过细胞膜扩散,对邻近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活性,称为“旁观者效应”。

对于部分抗体靶标异质性表达的肿瘤,旁观者效应是ADC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关键机制。

ADC药物技术得到不断革新第一代ADC药物以靶向CD33的Mylotarg为代表性药物,使用鼠源抗体,免疫原性较强,易产生人抗鼠抗体;连接子不稳定,毒素在血浆中提前释放导致严重的毒性反应;细胞毒素药物效力不足,不足以杀死肿瘤细胞。

第二代ADC药物以靶向CD30的Adcetris和靶向HER2的Kadcyla为代表,使用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单抗代替鼠源单抗,采用了毒性更高的细胞毒素和更稳定的连接子,但药物/抗体比率(DAR)不均一,循环中的未结合细胞毒素的裸抗占比较多,竞争偶联药物抗原结合位点,降低了疗效;此外,药物过多的与抗体结合易引起抗体聚集、清除速度加快、非特异性毒性增加等问题。

第三代ADC药物得益于定点偶联技术的发展,可将DAR值稳定在2-4左右,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得到改善;同时利用可剪切连接子发挥旁观者效应,提升了疗效,降低了毒性反应,代表药物为靶向HER2的Enhertu。

ADC药物近年来进入爆发阶段,全球共有14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国内已获批4款2000年,首款ADC药物辉瑞的Mylotarg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由于连接子不稳定、细胞毒素提前释放引起严重毒性反应,Mylotarg于2010年撤市。

随后辉瑞调整剂量,并补充更多数据后,该款药物的收益-风险比终于获得认可,2017年Mylotarg重新上市。

从Mylotarg首次上市到再次上市的17年间,一共仅有3款ADC药物获批上市,随后在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下,ADC药物发展逐步成熟,上市品种快速增加。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4款ADC药物获批上市,7款用于血液肿瘤,7款用于治疗实体瘤,靶点涉及CD33、CD30、CD22、CD79b、HER2、Nectin-4、Trop-2、BCMA、EGFR、CD19和TF。

其中,4款ADC药物在中国上市。

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维迪西妥单抗于2021年6月9日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ADC新药。

此外,Adcetris和Kadcyla于2020年获NMPA批准在中国上市,Besponsa于2021年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美国:首款ADC药物在美国上市,目前在上市药物数量及市场规模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自2011年以来共有11款ADC药物获批上市,2016-2020年,美国ADC药物市场规模从3.29亿美元增长至14.70亿美元,CAGR高达45%,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区。

欧洲:目前共有7款ADC药物获批,2016-2020年,欧洲地区ADC药物市场规模从3.59亿美元增长至5.81亿美元,CAGR为13%。

日本:自2014年以来共有4款ADC药物获批,2016-2020年,日本ADC药物市场规模从1.03亿美元增长至2.22亿美元,CAGR为21%。

中国:全球上市较早的Adcetris和Kadcyla2020年在中国获批上市,2020年两款药物合计销售额为57万美元。

2021年6月,首款国产创新ADC药物-荣昌生物的RC48(爱地希)上市,目前共有3款ADC药物在中国上市销售。

中国刚刚迎来ADC药物的研发热潮,我们预计市场将在未来5年内快速成长。

风险因素6.1行业政策变化超预期6.2研发速度不及预期或研发失败6.3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6.4市场竞争加剧6.5产品未能及时纳入医保或者采购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