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香港)-汽车行业跟踪研究:缺芯状况明显好转,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升-220113

《国信证券(香港)-汽车行业跟踪研究:缺芯状况明显好转,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升-220113(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信证券(香港)-汽车行业跟踪研究:缺芯状况明显好转,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升-220113(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12月乘用车销量转正,缺芯状况明显好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国内乘用车销量完成242.2万辆,同比增长2%,结束了连续7个月的月度负增长。 产量方面,12月乘用车生产完成252.7万辆,同比增长8.4%。 12月乘用车产销双双转正,显示行业性缺芯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2021年全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录得2148.2万辆,同比增长约6.5%,较2019年实现微增。 2021年乘用车销量终于结束了此前连续三年的下滑。 分车型来看,2021年全年,SUV销量录得1010.1万辆,同比增长6.8%,轿车销量录得993.4万辆,同比增长7.1%。 2021年轿车增速略高于SUV,主要是受微型电动轿车销量暴增所带动。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20%,全年渗透率大幅提升新能源车方面,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12月新能源车销量完成53.1万辆,同比增长114%,连续第七个月创新能源车单月销量的历史新高。 分类型看,12月纯电动车销量44.8万辆,同比增长112%,插电混动车销量8.2万辆,同比增长123%。 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58%。 分用途来看,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录得333.4万辆,同比增长168%,在新能源车中占比约94.7%。 其中纯电动乘用车273.4万辆,同比增长174%,在新能源乘用车当中占比约82%,插电混动乘用车60万辆,同比增长143%,占比约18%。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12月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19.1%,创下月度新高,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6%。 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13.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约15.5%,较上年实现大幅提升(分别为5.4%和6.2%)。 车企方面,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2021年批发及零售销量均位居市场前列,并远超其它车企。 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等车企全年新能源车销量均超12万辆。 自主品牌新势力方面,头部企业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2021年销量分别录得9.82、9.14、9.05万辆,同比均实现暴增。 出口表现亮眼,将成行业新的增长点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12月,汽车出口销量录得22.3万辆,同比增长54%。 2021年全年,汽车企业出口销量录得201.5万辆,同比增长101%,销量占比约7.7%。 其中乘用车出口161.4万辆,同比增长111%,销量占比约7.5%。 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05%,销量占比约8.7%。 我们认为汽车出口有望成为未来行业销量持续增长的新推动力。 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凭借自身优势,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与接受度有望继续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进步与不断赶超,也为国产汽车持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供了坚实基础。 再次,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领先优势,也有望持续转化为海外市场的销量。 2022乘用车行业增速或将提升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国内乘用车行业销量增速或将提升。 首先,我们认为2022年行业整体缺芯状况将逐步改善,其对车企生产端的不利影响亦将逐渐消退。 伴随着供给端瓶颈的逐步消除,在2021年被抑制的需求将陆续释放,并带动车市恢复增长。 其次,消费者换车需求也将为2022年新车销量提供有力支撑。 从过往年度乘用车销量来看,上一次新车销售高峰出现在2016-2017年,分别录得2438万和2472万辆。 我们认为,2016-2017年购车的消费者或于2022年进入集中换车阶段,这部分需求将成为2022年乘用车销量增长的有力推动之一。 再次,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高速增长也将为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增长提供推动力。 总体上,我们认为在经历2018-2020年的持续下滑,以及2021年缺芯的严重干扰之后,2022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将再次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具体而言,我们预测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有望达到8%或以上的水平,总销量将接近或超越2018年的水平。 投资策略及重点关注公司我们认为2022年车企盈利能力有望整体显著回升,一方面供应链瓶颈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有望逐步缓解,另一方面,产销节奏回归正常状态及销量的提升也有利于车企更好的发挥规模效应。 我们认为2022年港股汽车行业核心品种仍有望凭借其强有力的销量及业绩增长表现,以及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突出优势或潜力,支撑其二级市场股价走势继续保持强势状态。 维持跑赢大市之行业评级。 继续建议重点关注自主品牌优势车企。 具体标的方面,我们建议重点关注长城汽车(02333.HK)、比亚迪股份(01211.HK)、吉利汽车(00175.HK)、广汽集团(02238.HK)。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乘联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上市公司公告、Wind,国信证券(香港)研究部整理)风险提示车市再度快速转弱,行业竞争恶化,车用芯片持续短缺无法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