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跟踪点评:不一样的周期,地产项目并购的冀望和遗憾-220116

《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跟踪点评:不一样的周期,地产项目并购的冀望和遗憾-220116(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跟踪点评:不一样的周期,地产项目并购的冀望和遗憾-220116(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我们认为,并购的确可以有效化解资金困难企业的问题,但大规模的项目并购只会在房屋销售市场和土地市场恢复之后发生。 当前,资金困难企业只有采取积极自救的态度,才可能保住长期发展所必须的债务信用。 我们相信,行业信用风险外溢的势头可以止住,但行业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彻底结束。 ▍资金困难企业的活水——项目并购市场。 由于信用债市场,尤其是境外信用债市场的持续收缩,行业在表外负债、受限资金和真实盈利能力披露方面存在缺陷,且信用债的重组、展期和违约事件不断,投资者信心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 金融系统很难承担道德风险,直接给予困难地产企业流动性支持。 预售制之下,消费者尽可能规避低信用房企所开发的项目,这类项目降价促销的效果不佳。 针对低信用公司开发项目的预售监管,和针对低信用公司参与开发项目的合作方资金监管,都使得低信用公司销售回款回流总部更加不畅。 综合来看,低信用公司可以指望的活水,未来主要来自于项目并购市场。 正因如此,监管机构也颇为支持地产企业发起并购。 ▍现实困境——复杂存量项目和黯淡行业预期。 我们并不认为,项目并购能很快改变房地产市场整体面貌。 首先,存量项目情况复杂,项目产权性质瑕疵和隐性负债,常常不能透过短期尽调搞清楚,一般来说企业更愿意通过公开市场拿地,不愿意并购拿地。 历史上愿意大规模并购拿地的企业,例如融创中国、世茂集团等,如今自身资金也不宽裕(当然,历史上强调并购或许也是导致这些企业资产出现一些瑕疵的原因)。 事实上,尽量少并购,可能是一些公司历史上信用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龙湖集团)。 其次,各地房价跌多涨少,企业拿地热情整体黯淡。 最后,个别资金困难的企业,可能有宁可冒债务重组的风险,不愿低价处置项目的心态。 这是因为,低价处置项目,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反而可能进一步暴露企业虚弱的现状。 ▍并购市场回暖的前提是销售和拿地复苏。 我们认为,只有土地市场已经开始复苏,并购市场才可能真正回暖。 而土地市场的复苏,又以销售的复苏为前提。 尽管监管层为市场化的并购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例如不将并购贷款计入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限额,积极撮合资金困难企业和有实力收购的企业负责人磋商,但我们坚信,不存在“拉郎配”式的并购,并购将以市场化原则展开。 我们这一判断的核心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目前可能发起并购的主体),不可能牺牲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弥补部分资金困难企业犯下的经营管理不善的错误。 我们相信,2022年3月底之后销售逐渐恢复,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项目并购市场有望复苏。 ▍几类特殊的并购可能先行展开。 第一、高信用公司可能在最近几个月,积极收购和低信用公司的合资项目联营合营公司的股权;第二、面临坏账风险的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为一些去化本身比较容易,资产质量本身较好,但开发主体陷入困境的项目,寻求并购发起方,并为并购方直接提供资金支持;第三、轻资产物管和商管平台的并购。 ▍风险因素: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的风险,2021年起诸多房地产公司业绩面临不达市场一致预期的风险。 ▍自救较粉饰更重要,相信行业信用风险外溢势头可以止住。 我们认为,并购的确可以有效化解资金困难企业的问题,但大规模的项目并购只会在房屋销售市场和土地市场恢复后发生。 当前,资金困难企业急需避免“讳疾忌医”心态。 只有采取积极自救的态度,才可能保住长期发展所必须的信用。 我们相信,行业信用风险外溢的势头可以止住,但行业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彻底结束。 我们看好信用分层中融资具备优势的企业,推荐保利发展、万科A、华润置地,龙湖集团和金地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