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海外策略双周报(2021年第18期):港股“春季躁动”还会到来吗?-211221

《光大证券-海外策略双周报(2021年第18期):港股“春季躁动”还会到来吗?-211221(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大证券-海外策略双周报(2021年第18期):港股“春季躁动”还会到来吗?-211221(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A股“春季躁动”已开启,港股市场仍在酝酿期受年末政策影响,A股已经提前开启“春季躁动”。 由于明年的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预计稳增长政策将有较强的动力,并且可能会较早发力。 预计明年政策的发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支撑,A股“春季躁动”已提前启动。 港股近期走势明显不及A股,主要受风险事件及科网板块拖累。 港股互联网板块因反垄断政策以及业绩不理想仍承压。 同时近期美国扩大对中国部分企业制裁也影响了港股的风险偏好,这也是近期港股走势不如A股的主要原因。 港股“春季躁动”多数年份与A股相似港股“春季躁动”在多数年份与A股并无显著不同。 港股中超70%的利润来源于内地企业,因此内地宏观经济情况以及政策会同步影响A股和港股市场。 2014年沪深港通的开通进一步增强了内地股市与港股的联动性。 港股“春季躁动”仅在少数年份与A股有所分化,主要因为港股市场通常在经济有明确改善的趋势出现后才会上涨,而A股市场则是在政策落地前后便有所反应。 海外流动性对于港股“春季躁动”影响不大海外流动性对港股“春季躁动”影响不大。 从历史上看,虽然在美联储QE1和QE3缩减购债的整体区间内,港股以及新兴市场表现低迷。 但受内地政策的提振和A股“春季躁动”的协同效应影响,“春季躁动”期间港股仍能获得超额收益。 在“春季躁动”期间,政策变化是影响港股走势的核心原因。 “春季躁动”过后,港股市场受到海外流动性影响。 美联储QE1和QE3缩债持续时长分别为9个月和11个月,“春季躁动”通常持续的时长为1-3个月。 由于美联储缩债持续时间相对更长,导致港股在“春季躁动”期间短期上涨后,后期因缺乏增长动力,前期录得的涨幅往往被抹平。 预计港股的“春季躁动”将推迟开启稳增长政策有望催化港股开启“春季躁动”,但启动时点将落后于A股。 港股相比于A股更看重基本面经济数据的验证,这也是港股与A股历史上两次产生较为明显的“春季躁动”背离的主要原因。 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明年经济工作重心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但市场对政策托底经济的看法仍存在分歧。 因此2022年港股“春季躁动”的启动时点将落后于A股市场。 启动时点可以具体参考两个因素:1、后续发布的经济数据证实国内经济景气度的回升趋势。 2、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阶段性缓和。 短期看好港股修复空间。 经济方面,受专项债发行提速利好提振,基建投资有望回暖,为宏观经济修复注入活力。 估值方面,168月均线对港股的支撑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恒指已基本触及168月均线,后续利空影响有限。 行业配置方面,建议关注:1)反垄断政策密集期已过,互联网行业估值有望修复。 2)受益于国内基建预期升温,景气度边际改善的机械和建筑行业。 3)关注当前估值已调整相对充分的医药板块及受到新毒株催化的抗疫概念股。 4)近期受益于涨价潮和各项消费政策的食品饮料板块。 风险提示:1、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加剧;2、经济超预期下行;3、海外波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