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A股市场流动性热点跟踪:跨年节点临近,新发基金回暖-211224

《中信证券-A股市场流动性热点跟踪:跨年节点临近,新发基金回暖-211224(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A股市场流动性热点跟踪:跨年节点临近,新发基金回暖-211224(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随着跨年节点临近,诸多统计数据表明近期公募新发市场较10月已显著修复。 主动权益类产品平均新发规模连续4周回升,目前已恢复至发行热度较高的三季度的平均水平;12月(截至22日,下同)所有公募(权益+固收+其他)基金的新发规模已经达到2444亿元,是7月至今的最高水平,显示出我国居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继续保持旺盛的配置需求;四季度带有封闭运作特征的FOF基金发行热度不减,基民对于封闭期在1年期左右的FOF产品接受度不亚于一般主动权益类产品。 外资受宏观政策层面的短期扰动因素影响放缓流入节奏,但预计后续增配A股的趋势不变。 临近跨年节点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正积极准备明年一季度的“开门红”,诸多明星基金经理也陆续公布了新基发行计划,预计后续机构层面的增量资金将继续维持A股市场当下宽裕的资金局面。 ▍12月公募基金发行延续11月以来的回暖趋势。 主动权益类产品方面,截至12月22日,本月主动型产品共发行543亿元,已经和11月全月发行的544亿元相当;新发产品的平均成立规模明显提升,侧面反映出基民申购热情的恢复,过去5周(11月24日-12月22日)新产品平均发行规模分别为8.2/6.3/12.4/13.0/16.3亿元,已经恢复至三季度申购热度较高时的水平。 被动权益类产品发行也维持了11月的较高水平,截至12月22日,本月被动权益产品的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174亿元,基本达到11月全月的178亿元。 若进一步考虑债券、商品类等其他类型公募产品,12月公募基金产品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2444亿元,环比11月提高了15.3%,是7月至今的最高水平,显示出居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继续保持旺盛的配置需求。 通过渠道调研我们了解到,临近跨年节点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正积极准备明年一季度的“开门红”,诸多明星基金经理也陆续公布了新基发行计划,预计后续来自公募的增量资金将继续流入A股市场。 ▍四季度FOF基金发行热度不减。 自今年8月FOF基金进入公众视野以来,此类产品的发行热度在11-12月依然保持较高水平,股票型+混合型FOF基金在三季度的发行规模为371亿,四季度截至12月22日已达到306亿元。 从目前的发行来看:1)产品类型依然以混合型FOF为主,权益资产占比上限约30-40%左右。 截至12月22日,今年混合/权益类FOF产品发行规模分别为677亿元/6亿元,混合类FOF占绝对主导。 一般混合类FOF产品配置权益类资产(权益类基金和股票)的比例持有不超过30-40%,其中采用“养老目标日期”策略的产品(TargetDateFund)配置权益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此类产品截至目前共30只,规模合计约250亿元,非养老目标日期的产品共27只,规模合计427亿元。 2)基民对于封闭期在1年期左右的FOF产品接受度不亚于一般主动权益类产品。 相较于封闭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的主动权益类产品,FOF产品的封闭期为3个月~5年不等。 封闭期长短对基民的申购意愿影响较大,历史上较长的封闭运作时间往往导致基民的申购意愿偏低,例如2019-2020年发行的封闭运作的主动权益产品的封闭期一般在3年左右,此类产品的平均发行规模仅7.5亿元,最高发行规模仅16.7亿元,显著低于同期主动权益产品平均20.9亿元的发行规模。 今年发行FOF类产品平均封闭期为1.4年,其中封闭期在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的产品的合计发行规模分别为44/118/453/10/52/0.4亿元,说明基金公司和渠道目前主推的还是1年期FOF产品。 平均发行规模方面,不同封闭期产品按前文排序对应的平均规模依次为4.8/16.9/16.8/10.2/5.2/0.1亿元,反映出基民对于0.5-1年封闭期的产品的接受程度并不低,其中1年期FOF产品约16.8亿元的平均发行规模基本接近了同期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平均水平。 ▍短期外资流入速度放缓不改长期净流入趋势。 近期扰动外资节奏的风险因素较多:宏观层面,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的鹰派转向,叠加Omicron疫情在欧美的快速扩散让海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一定程度变化,间接影响了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节奏,另外部分地产企业信用问题偶发也导致海外机构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 但总体而言,2022年中国“低通胀+宽政策+合理权益估值”的市场环境依然优于欧美发达市场“高通胀+紧政策+高权益估值”的组合,我们预计外资继续增配A股资产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截至12月22日,今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到4194亿元,为2021年全年净流入规模的2倍。 ▍“假外资”对A股市场影响有限,最近交易日已恢复净流入。 自上周五证监会表示将在未来一年收紧对内地居民在香港内港资机构开设股票通交易账户之后,托管于内港资机构的资金保持了3个交易日的持续净流出,12月17日-21日分别净流出21/17/13亿元,呈逐日递减趋势,22日则已恢复为净流入6亿元。 行业层面,“假外资”在过去4个交易日主要减持其重仓的食品饮料(-15亿元)和新能源(-7亿元),目前托管在离岸内港资机构的这类资金依然持有食品饮料(153亿元)、电力设备及新能源(123亿元)和电子(105亿元)以及其他行业等共计1258亿元的A股。 ▍风险因素:1)公募基金发行受市场震荡影响转冷;2)公募基金赎回超市场预期;3)海外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导致外资避险撤出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