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下行,哪个是当前债市的主要矛盾?-211018

《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下行,哪个是当前债市的主要矛盾?-211018(2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速下行,哪个是当前债市的主要矛盾?-211018(27页).pdf(2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近期利率债市场急剧变化,长端利率在货币宽松预期落空后的回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前低2.8%升至3%附近,大致回到上一次降准前的水平。 随着通胀形势愈演愈烈,通胀对经济和政策的制约愈发凸显。 我们认为,在通胀的拐点到来之前,通胀担忧对于利率的压制会一直存在。 由于通胀压力的缓释大概率会领先于经济的回暖,债市有可能在通胀担忧下降后有波段性的机会。 但是,在未来信用环境大概率边际向好的背景下,利率上行的趋势可能还未结束。 ▍今年前三个季度利率对通胀并不敏感。 央行和市场今年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通胀的压力,主要原因有二:①通胀的持续性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市场对于通胀的认识也是逐步修正的。 ②上游通胀并未向核心CPI传导,且经济面临结构性压力。 央行更倾向于通过前瞻性指引和流动性操作释放温和信号,来影响市场预期和利率水平。 ▍随着通胀形势愈演愈烈,通胀对经济和政策的制约愈发凸显。 上游成本开始向下游传导,能冲击到核心CPI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近期的能源短缺对电价的影响,对企业和居民经济活动的扰动增大。 通胀还会压制债市主要的利好逻辑,经济增速下行-货币宽松的逻辑在高通胀的环境下变得不适用。 因为本轮通胀来源于供给冲击,如果上游工业品、电力供不应求,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不仅难以解决资源的短缺问题,提振生产,反而会因为提振了需求,进一步助长通胀和通胀预期,使经济面临更大的“滞胀”压力。 ▍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宽货币的力度低于预期。 随着10月MLF的等额续作,降准预期基本被证伪,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大致回到了降准前的水平。 10月15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讲到:“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95%附近,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央行认为当前的利率水平对于经济的刺激力度是足够的。 而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宽信用的政策,包括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和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提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也表明央行现在更倾向于用结构性的宽信用政策来解决问题。 ▍与典型滞胀不同的是,本轮国内的“类滞胀”会限制货币宽松,但很难导致货币政策收紧。 首先,在保供稳价的措施下,供给冲击的持续时间可能较短。 其次,央行认为本轮PPI通胀有望在年底到明年逐渐缓解,虽然会向CPI传导,但影响幅度可控,因此流动性操作比较温和。 在“类滞胀”的压力下,央行打出稳货币+结构性宽信用的组合拳。 如果通胀的持续性不强,符合央行的预期,那么这种组合的好处是能够保证经济平稳过渡,不至于出现较强的衰退风险。 ▍与之相对应,近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特征并没有表现出熊平,而仅仅是长端利率在货币宽松预期落空后的回补。 由于当前经济基本面的下行压力确实存在,而且从经济周期的逻辑上看,通胀的拐点会领先于经济的拐点。 因此,在央行温和的流动性管理下,若上游通胀缓解,利率可能有波段性的下行机会。 但是,这一波段性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利率上行趋势的结束,因为目前大概率是信用底,上游涨价压力边际缓解后,宽信用政策效果显现和信用环境边际向好会带动经济转暖和利率上行,核心通胀可能也会有所反应。 ▍债市策略:通胀的变化将是决定利率走势的核心矛盾。 前期利率的下行并没有受到通胀制约,那么一旦通胀成为焦点,利率也会面临上行压力。 在通胀的拐点到来之前,通胀担忧对于利率的压制会一直存在。 由于通胀压力的缓释大概率会领先于经济的回暖,债市有可能在通胀压力缓释后有波段性的机会。 但是,一旦宽财政、宽信用的政策效果随之显现,通胀压力或将向核心通胀传导,在未来信用环境大概率边际向好的背景下,利率上行的趋势可能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