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泰证券-农林牧渔行业:规模企业的疫情风险和防控能力-191229

研报附件
中泰证券-农林牧渔行业:规模企业的疫情风险和防控能力-191229.pdf
大小:1468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泰证券-农林牧渔行业:规模企业的疫情风险和防控能力-191229

中泰证券-农林牧渔行业:规模企业的疫情风险和防控能力-191229
文本预览:

《中泰证券-农林牧渔行业:规模企业的疫情风险和防控能力-191229(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农林牧渔行业:规模企业的疫情风险和防控能力-191229(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
  三季度规模企业开始大量补栏(公告+草根调研双重验证),从当前母猪数据看,我们认为规模企业存在2020年出栏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但是实际出栏量是否能够大幅提升,核心还要看能否有效防控疫情。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如何评估规模企业面临的疫情风险(2)影响疫情防控能力的关键因素。
  如何评估规模企业面临的疫情风险?
  首先,无论是对于当前养殖主体还是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核心的风险都是疫情,而不是猪价。行业盈利大幅提升后,补栏积极性必然增加,但是养殖密度和疫情风险同向增减,相互制约,因此疫情持续的情况下,养殖密度难以恢复以往水平。养殖密度降低的情况下,行业必然要淘汰过剩产能,在这个过程中疫情防控能力成为是否会被淘汰的关键指标。
  具体到行业不同的养殖主体,面临的疫情风险存在差异。造成风险不同的原因包括:(1)养殖规模差异(2)扩张速度差异(3)养殖区域差异。养殖规模方面,市场上非常多的投资者关注规模企业和养殖户的防疫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其实单纯的比较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因为二者养殖规模的差异决定了风险量级的区别。超大的养殖数量意味着人员、与外界交互性增加,除了要增加各种消毒措施外,更应该考虑能否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有效激励员工等问题。(2)扩张速度。疫情爆发对于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过了1年多的“抗非”之后,养殖企业基本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防疫体系,但是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做到100%完全有效防控,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加杠杆扩张实际上是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风险。当然不可否认,目前阶段确实是提高市占率的绝佳时机,如果能够实现有效的快速扩张,无疑是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抢占先机。(3)区域差异。从过去1年上市公司的出栏数据不难看出,区域疫情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该区域养殖场的存活率,优势区域在防控上面具有天然的保护屏障。
  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养殖规模、扩张速度及养殖区域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公司在防控能力提升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关键在于扬长避短,探索适合自身的防疫体系。从调研情况看,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包括:(1)资源投入,主要是资金和人员(2)不同养殖模式下体系构建。其中资源的投入是共性因素,防疫体系构建是个性因素。
  资源投入方面,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是保证猪场状况稳定的基础,也是规模企业相对于散户而言最大的优势。实际上即使某个散户在防疫上面措施很到位,也难以避免“炒猪团”等人为因素破坏,同时一旦受到疫情影响后,恢复难度和成本基本难以承受。对于规模企业而言,经过了1年的“抗非”之后,生产团队疲态显现,如何降低防疫体系中人员主观不确定性,提高防疫效率是当前的关键问题。如果疫情长期得不到消除,短期内增加人员配置和激励效率是关键,而长期还是需要资金投入提高防疫自动化水平。防疫体系方面,相对于资源投入而言,完善的防疫体系是时间和经验积累的产物,速成难度比较大。目前养殖存在“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本身各有优劣,在疫情和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优势是动态变化的。自繁自养模式由于养殖集中,因此一旦感染疫情,及时清除的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大面积损失,但是管理方面却容易形成标准化的体系;“公司+农户”模式虽然分散养殖,但是农户的管理和激励难度较高,要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比较困难。从调研情况看,在模式差异明显的情况下,企业只要形成符合自身情况的防疫体系都能够在疫情防控上取得良好的进步,但是如何做到不盲目借鉴,切实考虑自身情况是关键。
  风险提示:农业政策落地不达预期;猪价、鸡价走势不达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