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期货-中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猪价涨势得到有效抑制,通胀结构性矛盾趋于缓和-200109

《中信期货-中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猪价涨势得到有效抑制,通胀结构性矛盾趋于缓和-200109(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期货-中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猪价涨势得到有效抑制,通胀结构性矛盾趋于缓和-200109(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本期摘要:
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2月同比来看,CPI上涨4.5%,PPI下降0.5%。据此,我们的观点是:
1、CPI的上涨仍然主要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是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止。畜肉同比涨幅依然居前,达到66.4%(74.5%)。其中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回落至97.0%(110.2%),带动牛肉、羊肉和禽肉价格在12月增速共同回落。针对猪肉养殖和进口等一系列精准调控措施如期起效,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缓解。
2、PPI分项来看,非食品和食品类仍有分化,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食品相关企业的相关价格与CPI食品板块保持一致,继续呈现上涨势头,但涨幅显著收窄;非食品企业的相关价格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回升。产业链上游此前价格承压的状况出现显著缓和,关于这一点与制造业PMI的价格分项指标形成相互印证。这一数据暗示库存或已见底,需求端的好转令出厂价格的降幅显著收窄,且已经向上传导原料端。我们预计企业利润在明年一季度存在转好的可能性,且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届时也将继续收窄。
3、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与我们在年报中预测的路径保持了高度一致。随着针对猪肉价格的一系列精准调控政策起效,通胀风险有所缓和,央行得以继续保持稳定偏宽松的政策导向。我们依然维持央行的调控手段存在优先级的判断,新的利率机制正在形成,央行大概率会先引导SLF及MLF上行,释放流动性;近期存在跨年及双节的季节性因素,因此央行在年初实施了降准的措施,对流动性进行进一步补充;除非市场出现极端条件,对经济及金融市场造成重大的下行风险,央行则将会动用降息“大招”。
猪肉供应紧张状况显著缓解,CPI增速持续上涨势头得以遏止
中国12月CPI同比增长4.5%(前月4.5%,下同),环比持平(0.4%)。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增速同比录得1.4%(1.4%)。
分项来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增长12.9%(13.9%)。畜肉同比涨幅依然居前,达到66.4%(74.5%)。其中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回落至97.0%(110.2%),带动牛肉、羊肉和禽肉价格在12月增速共同回落。同样作为蛋白类食品,水产品由于消费旺季已过,价格增速进一步降至1.3%(2.4%),而蛋类价格的增速回落到6.2%(10.1%),奶类价格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至0.8%(0.7%)。鲜菜同比增速大幅升至10.8%(3.9%),鲜果同比降幅从前月的6.8%继续扩大至8%,这与天气转冷,苹果、柑橘等应季水果大量上市有关。
非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1.0%)。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娱、衣着、居住分项保持上涨,同比增速分别为2.1%(2.0%)、1.8%(1.7%)、0.8%(1.1%)、0.5%(0.4%)。交通和通信尽管同比下滑0.7%,但是相比前月下滑2.8%,降幅有所收窄,这与燃料价格在冬季的季节性回升有关,考虑到进入今年1月之后美伊关系对原油及相关能化品的影响力上升,因此我们认为该分项受此影响其增速将进一步收窄。
在过去三个月间,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诸如补贴养殖户、局部放松环保禁养限制等措施,规模化养殖对上述政策相对更敏感,但是注意到我国散养户占比大(养殖50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比高达99.4%),面对非洲猪瘟疫情,对普惠性措施的响应度不高。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政策精细化、因地制宜,落实好各省总负责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利用玉米丰收等条件,保障饲料供应,加快恢复各地生猪生产、促进禽肉和牛羊肉生产,确保市场供应,遏制部分产品上涨过快势头。除国内生产外,海关总署和农业农村部解除美国禽肉对华出口限制事宜,并同意恢复接受加政府主管部门签发的输华肉产品卫生证书。这一系列举措,在12月取得了显著效果,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缓解。
从内生周期而言,以2018年年中作为起点,预计到明年年中将出现本轮猪价的拐点。精准调控政策起效、进口及补栏力度超预期,有望将加速拐点的到来,但若非洲猪瘟或其他疫情再度出现反复、打击养殖户补栏意愿,则将延后这一拐点的到来。
制造业库存周期拐点或将出现,上下游价格增速差显著收窄
12月PPI同比下降0.5%(-1.4%),环比持平(-0.1%)。从产业链来看,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2%(-2.5%),其中采掘工业由降转升,同比增长2.6%(-1.4%),原材料工业同比增速下滑趋势同样有所放缓,为-2.6%(-5.0%),加工工业同比增速下滑幅度收窄至-0.9%(-1.6%)。生活资料同比增速回落至1.3%(1.6%),其中食品、衣着和一般日用消费品同比增速分别为5.0%(5.4%)、-0.1%(0.3%)和0.1%(0.1%),耐用消费品同比下降2.4%(-2.1%)
从行业来看,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上涨8.8%,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1%,扩大0.6个百分点。降幅收窄的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4%,收窄1.0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8%,收窄8.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0.7%,收窄4.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降转涨,上涨5.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3.6%,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
非食品和食品类仍有分化,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食品相关企业的相关价格与CPI食品板块保持一致,继续呈现上涨势头,但涨幅显著收窄;非食品企业的相关价格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回升。
产业链上游此前价格承压的状况出现显著缓和,关于这一点与制造业PMI的价格分项指标形成相互印证:原材料价格分项回升至51.8(49.0),从此前的萎缩重回扩张区间,出厂价格回升至49.2(47.3)。这一数据暗示库存或已见底,需求端的好转令出厂价格的降幅显著收窄,且已经向上传导原料端。我们预计企业利润在明年一季度存在转好的可能性,且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届时也将继续收窄。
精准政策起效,货币政策继续“放鸽”
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与我们在年报中预测的路径保持了高度一致。随着针对猪肉价格的一系列精准调控政策起效,通胀风险有所缓和,央行得以继续保持稳定偏宽松的政策导向。我们依然维持央行的调控手段存在优先级的判断,新的利率机制正在形成,央行大概率会先引导SLF及MLF上行,释放流动性;近期存在跨年及双节的季节性因素,因此央行在年初实施了降准的措施,对流动性进行进一步补充;除非市场出现极端条件,对经济及金融市场造成重大的下行风险,央行则将会动用降息“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