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证券-公用事业行业:医废综合治理方案印发,涵盖当下医废短板方方面面-200228

《华西证券-公用事业行业:医废综合治理方案印发,涵盖当下医废短板方方面面-200228(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西证券-公用事业行业:医废综合治理方案印发,涵盖当下医废短板方方面面-200228(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概述: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分析与判断:
2020年年底前完成医疗废物集中整治,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医废治理工作
《方案》主要的核心内容包括:1)夯实各方责任,做好医疗机构内部废弃物分类和管理。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医疗机构废弃物应分尽分和可追溯。明确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是医疗机构废弃物分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适时将废弃物处置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2)做好医疗废物处置,进一步明确处置要求。强调在2020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运行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2022年6月底前,每个县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新设备设施等措施,优化处置方式,补齐短板,大幅度提升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能力,探索医疗废物收集、贮存、交接、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管理。3)做好生活垃圾管理。4)做好输液瓶(袋)回收利用,确保辖区内分别至少有1家回收和利用企业或1家回收利用一体化企业,实现辖区内医疗机构输液瓶(袋)回收和利用全覆盖。回收利用的输液瓶(袋)不得用于原用途,不得用于制造餐饮容器以及玩具等儿童用品,不得危害人体健康。5)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机构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医疗机构不规范分类和存贮、不规范登记和交接废弃物、虚报瞒报医疗废物产生量、非法倒卖医疗废物,医疗机构外医疗废物处置脱离闭环管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及有关企业违法违规回收和利用医疗机构废弃物等行为。6)建立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贮存点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实现信息互通共享。7)综合考虑区域内医疗机构总量和结构、医疗废物实际产生量及处理成本等因素,鼓励采取按床位和按重量相结合的计费方式,合理核定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促进医疗废物减量化。
非典疫情推动医废处置能力迅速补缺口,新冠疫情一战才得以从容应对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爆发后,我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缺失的短板充分暴露,面对激增的医疗废物,国内当时无能力及时处置。多方压力下,我国开始了加速建设的阶段。仅在2003年下半年就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等相关政策。2004年1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一批医废集中处置中心落地。截止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407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除个别城市之外,基本每个地级市(州、盟)都建成了一个医疗废物处置机构。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0年1月20日我国医废处置能力为4902.8吨/天,疫情爆发后,多地按照环境部统一要求迅速启用后备应急处置设施,共增加处置产能928.0吨/天,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5830.8吨/天,24日实际处置量为2749.8吨,产能平均负荷率47.2%。可见,全国医废处置能力完全可以做到日产日清,且富余产能多,保障能力充足。正是因为当年非典疫情的推动,才为新冠肺炎疫情下从容应对医废处理处置打下了基础,但是我们的重疫区武汉,当下仍难以完成医废的日产日清。武汉市2月24日收集医疗废物200.8吨,含112.8吨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单日实际处置179.7吨,襄阳市和黄石市协同处置21.1吨。武汉当天收集的医废量,为2018年日均处置量的3.24倍,虽然武汉短时间内利用市内市外后备产能扩大4.26倍至262.8吨/天,但目前则仍存处置压力,武汉市目前还有约190吨库存医疗废物暂未处理。
医废处置此前关注度低但并非岁月静好,此次疫情必定推动行业的更新升级
距离上次非典,17年时间过去了,当前的医疗废物处置行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当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新冠疫情一战让主管部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方案》涵盖了当前医废短板的方方面面。2019年3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315”曝光的医疗垃圾制作儿童玩具现象,生态环境部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今后还将把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纳入中央环保督察的范畴。疫情爆发推动了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时间进程,《方案》要求国家卫建委及环境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机构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2020年年底前完成集中整治。2003年至今,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变强,人口汇集到一二线大城市,这些地方的就诊人次及医院病床数增长较快,而医废处置设施大部分都是十五至十一五期间修建的,并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面临着扩产能的需求。以湖北省为例,湖北17个市州2018年医废产能利用率约为68%,武汉、孝感、黄冈和咸宁利用率超80%,其余10个城市,产能平均利用率只有50%。产能补缺口并非所有城市所需,我们认为一个省当中,仅限于经济发展好、人口基数大且引流效应明显的城市。但《方案》中提到的更新设备设施却适用于大部分的处置设施,大部分投运的医废处置设施,至今已运行近十至十五年,医废处置设备落后,运营效果参差不齐,烟气排放标准低,行业急需更新升级设备设施。针对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够,落实责任不彻底,未设置专人专岗管理医废的问题,《方案》明确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是医疗机构废弃物分类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适时将废弃物处置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来推动责任夯实。针对外部监管力度不够,致使某些不法分子钻漏洞,违规进行垃圾处理问题,《方案》明确要建立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医疗机构废弃物应分尽分和可追溯。2018年全国实际处置医疗废物98万吨,按照2018年全国治疗入院人数、住院平均天数及人均日产医废量估算,光住院治疗部分,2018年理论医废产生量应为177.53万吨,全国医废实际处置量远小于理论产生量,医疗废物流失问题不可小觑。当下主流的计费方式以按床位收费为主,且大部分城市的定价标准依然停留在十五时期,这也造成了医废处置量少于实际产生量时,处置机构及非法处置医废分子的双赢。《方案》明确提出,鼓励采取按床位和按重量相结合的计费方式,合理核定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相信今后主管部门严监管、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夯实后,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定价方式。此次《方案》的迅速响应出台,体现了主管部门对医废处置行业的高度重视,势必会推动整个行业升级后再上新台阶。
投资建议:
《方案》的迅速响应出台,体现了主管部门对医废处置行业的高度重视。《方案》涵盖了当前医废短板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夯实、加大主管部门监管力度、行业补产能缺口及设备升级改造、鼓励采取按床位和按重量相结合的计费方式等,相信行业借此东风,定会迅速补齐短板再上新台阶,同时行业也存在重新洗牌的机会。对于运营能力弱、行业监管变严后无法达标、行业升级改造缺乏资金的处置商,都会成为整合吞并的对象,行业高度分散化的竞争格局有望迎来改变。我们目前统计到的医废运营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包括润邦股份、启迪环境、东江环保和高能环境,其合计的在运权益产能分别为2.7万吨/年、1.53万吨/年、1.76万吨/年和0.49万吨/年,此外江南水务控制的在运医废处置产能为1000吨/年。从能够看到的公开盈利数据看,毛利率多集中在40-60%之间,净利率有些可达30-40%,行业利润率较高,盈利能力强。行业当下孕育变革值得持续关注,受益公司包括产能较大的润邦股份、启迪环境、东江环保和高能环境。
风险提示
1)医疗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力度不够;
2)医疗废物监管政策主管部门未加强;
3)医疗废物监管政策贯彻实施打折;
4)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