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06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06(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06(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19年,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产业发展基础稳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出新步伐。
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6.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0.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1064.7亿元,增长6.6%。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607元,比上年增长5.8%。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209837元,比上年增加13790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44.4∶5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经济活力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4125.9亿元,占GDP比重达74.4%,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9%。2019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12.0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49.1万户,注册资本170616.8亿元。年末个体户685.8万户,全年新登记129.4万户。区域协调发展有力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4%;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6.5%。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城镇化率达70.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新兴动能不断壮大。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3%;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3.5%。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9.4%、18.8%和23.4%。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年末全省就业人口4745.2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734.5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12.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1998.7万人。城镇就业人口3282.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48.3万人。失业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03%,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0万人,转移率达76.1%,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4.8万人,比上年增长6.0%。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1%,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3.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7.1%,衣着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6%,医疗保健类上涨1.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2%;交通和通信类下跌1.1%。食品中,粮食上涨1.1%,食用油上涨1.8%,鲜菜上涨3.8%,畜肉类上涨28.0%,蛋类上涨5.9%,鲜瓜果上涨12.6%;水产品下跌0.9%。工业生产者价格有所走低。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8%。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繁重,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