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证券-新华社“中国经济十问”点评:经济有韧性,政策有定力-211025

《中航证券-新华社“中国经济十问”点评:经济有韧性,政策有定力-211025(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航证券-新华社“中国经济十问”点评:经济有韧性,政策有定力-211025(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新华社24日播发重磅文章《十问中国经济》,面对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作出回应。 对于“中国经济十问”提出的十个问题及权威人士和权威部门的相关解读,我们分别点评如下:1、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调控政策仍具有主动性面对三季度经济增速破5,文章给出的态度并不悲观,认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稳固,同时“在调控工具充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这显示目前宏观调控政策依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意味着经济运行“失速”的风险较小。 同时,可能也显示,三季度GDP增速依然在政策容忍范围内,因此货币政策目前继续保持克制,但四季度增速继续下滑会不会触及容忍底线目前尚无法证实或证伪,我们维持对PPI同比见顶后宽货币仍值得期待的判断。 2、短期内消费或继续承压,但更多促消费政策即将出台,相关板块或迎利好文章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对应全年消费名义增速约为12.2%,四季度的季度同比增速约为2.8%,较三季度的5.0%进一步下滑。 文章指出,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扩内需举措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将持续落地,推动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A股相关消费板块有望迎来政策利好,值得关注。 投资方面,预计将重点依靠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开工来提供支撑,四季度随着地方债加速发行,财政支出有望相应提速,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此形势下对基建投资可适度乐观。 3、进出口因基数因素持续回落,但企业订单充足,外贸韧性强,前景不悲观文章提出,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外贸基数走高等因素,今年外贸增速回落、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是大概率事件,四季度进出口增速或略有回落,这与我们此前的判断基本一致。 文章指出,根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依然充足,这意味着明年外贸形势并不悲观,但考虑基数效应,目前20%左右的高增速难以维持,预计明年进出口增速或将回落至个位数。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或“托而不举”文章明确指出供给侧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也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这显示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将继续立足中长期经济发展需要,开展跨周期调控,而不会过度追求中短期内的经济增速,市场对后续刺激政策力度的预期可能需要适度降温,宏观调控政策“托而不举”是大概率事件5、保供稳价推动供需矛盾逐步缓和,明年PPI水平有望较今年显著降低文章再次强调了将全力保障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体现了民生优先的政策方针。 从近期国内期货价格来看,煤炭、钢铁、纯碱等品种出现大幅下跌,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持续加强保供稳价措施,如发改委明确表示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具体措施,这使得市场对未来供给端逐步缓和的预期提升,继续投机博弈价格上涨的风险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随着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凸显,市场对未来部分工业品的需求预期回落。 基于国内行政效率高、政策执行力强等制度优势,我们认为国内主导的工业品价格继续大幅攀升的概率较低,未来供需矛盾倾向于逐步缓和,并带动PPI环比增速见顶,结合翘尾因素来看,PPI同比增速有望最早于11月见顶回落,明年大概率步入回落趋势,全年PPI水平有望较今年显著降低。 6、未来产业政策将着重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相关产业迎投资机会文章提到,在疫情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兼顾生产效率和产业安全,全球供应链调整加速,一些中低端产业的迁出,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顺应中国高质量发展趋势。 与海外对比,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在疫情中体现出了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有助于我国增加对外资的黏性。 但同时我国产业链也存在隐患,存在断点堵点。 因此,未来我国产业政策将着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这在十四五规划中就已经有了清晰的表述,文章提出的“卡脖子”难题,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是未来政策将持续加码发力的方向,大量优质企业将从中诞生和发展壮大,对应资本市场的重大投资机遇。 7、“共同富裕”目标下,“做蛋糕”与“分蛋糕”协同并进,房地产税推出后居民财富配置结构有望加速向金融资产倾斜文章再次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甚至“劫富济贫”,并明确表示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 这说明共同富裕和公平不是发展与效率的对立,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追求共同富裕是为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目标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我国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后续将要推进的房地产税试点正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大的政策背景之下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趋势,“房住不炒”预计将继续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政策基调,未来房地产投资收益有望被抑制在社会平均收益水平附近,从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领域,居民财富配置结构也有望加速向金融资产倾斜,长期利好A股估值抬升。 8、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推动相关产业更健康地持续发展文章表明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一系列监管举措并不是要打压平台经济的发展,而是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政策面的监管行为是在为行业发展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边界的框定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我们认为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未来发展无需悲观,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核心龙头的估值有修复空间。 9、聚焦“两个确保”“两个要害”和“两个开好局起好步”,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2021年,中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布局谋篇的关键就是聚焦“两个确保”“两个要害”和“两个开好局起好步”——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前三个季度的“三农工作”成果斐然,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虽然根据7普数据,我国目前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比例下降到40%以下,但农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农民作为我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反映了“共同富裕”大目标下,党和国家对经济全局的深度规划和把控,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0、稳增长和防风险并重,“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提法再次释放宽信用信号目前,在党中央领导、各部门配合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但同时,也存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仍未消除、部分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个别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主要集中在几个省份、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 对于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问题,文章认为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是个案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总体可控,这有利于缓解资本市场担忧情绪,抬升风险偏好。 对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迹象逐步显现、国际上面临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冲击的问题,文章提出“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同时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上述提法继续释放出推进宽信用的政策信号。 我们认为,站在当前时点,宽信用依然需要货币政策和地产领域的配合,因此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和PPI同步逐步见顶,预计适度宽货币和地产调控适度边际放松仍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