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银行业关于媒体报道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内测的点评:数字货币提速背后有哪些深意?-200416

《中信证券-银行业关于媒体报道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内测的点评:数字货币提速背后有哪些深意?-200416(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银行业关于媒体报道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内测的点评:数字货币提速背后有哪些深意?-200416(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央行数字货币推进再提速,反映数字经济需求与海外央行推进示范。央行发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分发的双层运营体系日渐清晰,未来支付机构功能与定位或重构:银行有望借数字钱包加快布局支付业务;料第三方支付机构分化加速,分发机构与多元持牌机构受益;支付清算机构的跨业和业内竞争料加剧。
事项:据新浪财经报道,央行数字货币DCEP目前已在部分银行进行内部测试,首批试点地区包括苏州、雄安、成都和深圳等地。(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blockchain/roll/2020-04-15/doc-iirczymi6410219.shtml)
央行数字货币推进再提速,反映数字经济需求与海外央行推进示范。1)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去年10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央行数字货币正契合高层提出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双重方向;此外疫情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亦对数字货币与数字支付提出更高需求(3月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新基建课题研究会议)。2)海外央行亦在加速数字货币发展:今年2月以来,瑞典、法国、韩国等央行先后公布数字货币测试计划或方案,示范效应下我国央行亦有动力加速推进。
媒体所报道银行内测央行数字货币形式,总体符合预期。从此次媒体报道的功能界面看(图1),总体符合我们在专题报告《银行业法定数字货币专题―数字货币的猜想》(20191017)中的相关判断:
(1)定位与原理:现金数字化替代,两层运营体系。从报道看,央行数字货币功能的使用需先使用银行卡账户中现金进行数字货币兑换,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完全可以理解为现金的数字化替代。此外,该报道中关于大行开展内部测试,也表明“央行发行与管理―主要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进行分发”的双层运营体系已具备较强的落地可行性。
(2)钱包与账户:APP独立虚拟单元+手机数字钱包。从报道看,央行数字货币功能依托“DC/EP个人钱包APP”实现(图2)。我们预计未来推广使用阶段,上述APP亦有可能内嵌整合为手机银行APP或第三方支付APP的独立功能单元。
就账户体系而言,考虑到加密属性和可控匿名属性,央行数字货币的账户或将独立于既有的银行账户。
(3)支付动作:兼容二维码、NFC和转账功能。从报道界面看,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具备扫码支付(即,主扫支付)、付款码(即,被扫支付)、碰一碰(即,近场NFC支付)和汇款功能。从用户体验而言,预计和目前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基本等同。此外,从前期央行人士介绍推测,央行数字货币或支持“双离线支付”(交易双方均离线状态下,可完成支付交易动作)。
钱包分级管理功能超预期,或配合“可控匿名”功能设置。从媒体报道的操作指南中看出,凭账户名和密码即可注册四类钱包,完善身份证信息后可升级为三类钱包,完善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后升级为二类钱包。联系目前银行三级个人账户体系的设置,我们预计钱包分级管理下,不同等级钱包在账户功能、支付限额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无需录入身份信息的第四类钱包,或实现“可控匿名”功能。
推进展望:年内公开上线存在可能,万亿规模或为中长期方向。1)预计年内上线存在技术可行性和政策引导性:银行科技项目的测试周期一般在半年至一年时间,4月央行年度货币金银会议亦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因此我们判断自上而下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年内上线可能性较大。2)中长期或将达万亿规模:目前国内M0规模8.3万亿(增速逐年下降至5%以内),作为M0部分替代,预计央行数字货币投放量将在万亿规模,受客户习惯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取决于现金交易替换规模和电子支付替换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