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银国际-港股高股息策略分析:股息回报可观,价格回报一般-200421

《建银国际-港股高股息策略分析:股息回报可观,价格回报一般-200421(1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银国际-港股高股息策略分析:股息回报可观,价格回报一般-200421(10页).pdf(1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我们总结了自2007年以来恒生指数以及恒生高股息指数的表现。从过去12年数据来看,港股高股息指数仅在2009,2010,2014及2015年跑赢恒指,其余年份均略低于恒指。整体来看,两者价格回报差别不大。恒生高股息指数跑赢恒指的年份,多集中在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或成长前景堪忧阶段。
若以累计回报来看,恒生高股息指数及恒生指数的差别也不明显。自2007年以来恒指累计回报1%,而高股息指数回报为0%。两者都仅能从0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但若考虑股息回报,虽然恒指的股息回报已经非常吸引,过去12年累计达到54%。但高股息指数的股息回报明显更高,过去12年累计达到88%。
若考虑全价指数每年的回报,高股息策略较恒指表现也略有改善。高股息指数跑赢恒指年份增加至2009,2010,2014,2015,2016,2017及2018年,占到了多数,且跑输年份差价也比较小。
因此,在港股市场整体低估值,高股息的背景下,若考虑全价回报,高股息策略相对于市场指数仍然能够长期有效。但若仅考虑价格回报,两者差别并不明显。
在高风险时期,从历史表现来看,高股息策略在整体走势上并未与恒指有明显差距。其最大跌幅并未稳定优于恒指。在反弹时期,仅2010及2011年,高股息小幅跑赢恒指。其他反弹阶段,两者走势依然相近。
从高股息收益个股分红比例与股价走势相关性来看,个股分红比率的变化作为单独的因素,并不能左右当年股价的表现。即使高股息个股的股价表现,也更多与年份(系统性风险)相关。而当系统性风险切实影响到个股的分红比例时,则表现为分红比例与股价表现正相关,但其中的实际有效变量更可能是系统性风险。
由于港股市场偏重金融地产及低估值的长期特点,高股息策略在港股或并不能形成明显的股价差异表现。但若考虑全价回报,则长期能够跑赢恒指。一般考虑高股息策略的资金更看中回报的稳定性,对于股价波动所带来的超额回报并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因此,可能市场中性策略能够更好反映高股息策略的特点。
过去三年高股息策略公募基金产品总规模大幅度上升,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比最大。对过去三年高股息策略公募基金产品规模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基金产品总规模在大幅度上升,三年间总规模上升了2.7倍至250亿元。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比最大且增长幅度较大,截至今年规模已达175.3亿元,普通股票型基金三年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在19年规模略有下降但2020年规模又增加至34亿元。而增强指数型基金虽然规模占比在2018年最小仅为13.3%,但三年间增长速度最快,到2020年已达到40.1亿元的规模,占比16%。
高股息策略相较于成长策略,即使考虑分红收益,多数年份表现仍整体较弱,仅在2009,2011,2016,2018年有超额表现。因此仅在risk off时期对冲系统性风险,但长期回报仍主要靠成长。若选取典型个股做对比,则差异更加明显。因此,高股息策略长期来看,并不能跑赢成长,作为对冲或更能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