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财务观债系列之一:国内财务操纵常见手法解析-200517

《国盛证券-财务观债系列之一:国内财务操纵常见手法解析-200517(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财务观债系列之一:国内财务操纵常见手法解析-200517(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财务操纵美化了企业报表,但却为投资者增加了风险。企业天然具有美化财务报表的动机,通过财务操纵是除经营之外的不当之路。财务操作包括财务舞弊和财务粉饰,前者违法后者却是合理利用现有规则。但由于两者之间界限并不明确,因而不少企业游走在舞弊的边缘,或者由于经营状况等变化暴露出舞弊行为。因此,提早的识别财务操纵,规模相应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债券投资人而言,识别财务操纵背后影响偿债能力的本质才是关键。财务报表只是识别一家企业信用风险的信息公开渠道之一,除去财务数据,在衡量企业资质时投资人还需要关注公司战略、银行授信、股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大部分投资人而言,从源头上完全确定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真实、完整既无可能性也无必要性。投资人进行财务分析的首要目的在于识别财务操纵背后影响偿债能力的本质,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财务数据充当的是筛选指标角色,数据较好的公司未必没有信用风险,但数据较差的公司一般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我们基于证监会等部门2016年以来所处罚的公司中,49家明显涉及财务操纵问题的处罚案例,来总结常见的财务操纵方法,结果显示,虚增收入、调减营业成本/费用是常见的两种方式。自2016年至今,以证监会为代表的监管部门所处罚的公司中,约49家明显涉及财务操纵问题,其中37家涉及虚增收入,占比达75.5%;19家涉及虚减成本/费用,占比达38.8%。在虚增收入的公司中,有26家涉嫌虚构业务以虚增收入,占比达70.3%。
从具体财务操纵的操作方式来看,虚增收入类手法主要包括:(1)在业务尚未完成时提前确认营业收入,(2)虚构业务以增加营业收入,(3)通过营业外收入、其他收益等虚增收入,(4)将处置资产、对外投资等计入营业收入;调减营业成本/费用类手法主要包括:(1)不入账营业成本/期间费用,(2)不恰当计提折旧/摊销/减值准备金额,(3)不恰当进行费用资本化等。
应对财务操纵应秉持“四个重视”的策略,具体为(1)重视毛利率、净利率的横向、纵向对比。(2)重视公司资产规模及结构变化,尤其是应收类账款,“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3)重视科目间的勾稽关系,尤其关注现金流量表。(4)重视经营性指标与财务数据的变动趋势是否相同。
风险提示:监管处罚案例统计不全,财务操纵手法总结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