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研究-委外资管系列报告之三:放水养鱼,水活鱼跃-200602

《兴业研究-委外资管系列报告之三:放水养鱼,水活鱼跃-200602(7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业研究-委外资管系列报告之三:放水养鱼,水活鱼跃-200602(71页).pdf(7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委外"是目前机构资管业务的主要形式,对资管机构而言,这发挥了主动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拓展了资产交易和配置的边界。(1)狭义的“委外”特指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资金方的委托业务,其中受托方以券商资管、基金公司与基金子公司专户为主。(2)"委外"与流动性/信用周期、监管环境高度相关。2014-2016年,伴随着部分银行资产端由信贷转向投资,“委外”显著扩张,这导致机构在过去负债脱媒(定期存款流失)下又出现了资产脱媒,即资产脱离了机构自身业务经营区域和授信能力控制,广义基金规模显著扩张,2017年后随着金融去杠杆,“委外”规模收缩显著,其中表外收缩近一半。(3)根据测算,2016年是机构委外高峰,之后占比下降;目前估计银行表内委外规模约7.0-9.5万亿元,表外委外规模约1.7万亿元,加总占非银资管主动管理总规模约52%,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委外资金方的主体。
伴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同业业务扩张,"委外"体现了五重职能。(1)资产选择:非银机构有更强的资产筛选能力,加杠杆的便利性,突破本行统一的授信要求;(2)资产交易:利用同业信用加持提升资产和产品的流动性;(3)信用把控:更强的信用甄别能力,规避信用风险;(4)估值便利:借助摊余成本法估值可以减少利率波动冲击:(5)税收节约:公募基金债券买卖价差不收取增值税。目前包括投行、投顾等都无法实现相关功能,相对委外难以成为更有效的替代模式。
传统“委外”再扩张需跨过三道坎。(1)表内没额度: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表内经营受到更多监管约束,在流动性指标(NSFR/LMR等)使用下,银行表内“委外”空间大幅减少;(2)政策不确定:机构的避税需求已使用较充分,在财政压力增加情况下,未来相关政策会有收紧的可能性;(3)客户缺信任:“委外”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条款和筛选机制,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投资受损的风险。2017年利率债熊市和2018年信用风险违约攀升导致部分资金方受伤严重,信任重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