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银国际-投资策略:恒生科技指数会否成为香港的NASDAQ 100?新旗舰指数将提升科技股在香港市场的地位,吸引更多资金流-200723

《建银国际-投资策略:恒生科技指数会否成为香港的NASDAQ 100?新旗舰指数将提升科技股在香港市场的地位,吸引更多资金流-200723(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银国际-投资策略:恒生科技指数会否成为香港的NASDAQ 100?新旗舰指数将提升科技股在香港市场的地位,吸引更多资金流-200723(7页).pdf(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公布将在7月27日推出恒生科技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将会追踪经筛选后最大30家在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在疫情、中美关系紧张、以及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整体来看新经济股票明显跑赢大市。目前恒生指数成份股除了腾讯、瑞声科技和舜宇光学以外,仍然是旧经济股票为主,科技指数将让投资者便利追踪香港上市主要跟科技有关的股票。而恒生国企指数则是综合反映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的基准。恒生科技指数未来有望成为继恒指和国指之后的第三大港股旗舰指数和新经济股票的业绩基准。
根据回溯测试计算之数据,恒生科技指数的成份股于2019年全年及2020年上半年的回报分别高达36.2%及35.3%。最近几年,香港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截至2020年中,在香港上市的科技公司数量已由2017年的137家增加至163家,恒生科技指数的30只成份股占港股总市值的比重已由2017年的14.6%提升到33.2%,总成交额占比则由16.3%提升到27.6%。
从指数定位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追踪行业表现的指数。除了最大互联网公司以外,该指数成份股也包括其他行业科技融入业务的龙头企业。按行业来看,科技指数成份股有18只信息科技(60%),3只非必需性消费(10%),3只工业(10%),两只金融(6.7%),以及两只医疗保健(6.7%)。
从国际对比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恒生科技指数与纳斯达克100指数有很强的对比性。我们认为主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
定位:两个指数设计的目标是反映各自市场最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
选股标准:
成份股市值要求:两个指数都没有对市值有具体的门槛要求,分别选择市值最大的30/100股票。
流动性要求:恒生科技指数宣布会有换手率要求但目前未宣布细节,纳斯达克100要求每日成交最少20万股。
企业筛选:恒生科技指数不限制行业,但要求企业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也有研发开支门槛。纳斯达克100不允许金融企业纳入指数(美国ICB行业代码8000以外的企业),但没有研发开支要求
调整周期:两个指数都是每个季度调整,但恒生科技指数有一个新股快速纳入规则。
市值:由于美股的FAANG以及其他龙头,纳斯达克100指数市值远远超过恒生科技指数的市值,大约84倍。一部分原因是纳斯达克100指数个股比重最高占比20%,恒生科技指数最高占比8.5%左右,限制龙头企业对指数市值的贡献。从市值集中度来看,两个指数市值都主要集中在前30%的企业(前30%占大约80%总市值)
估值:恒生科技指数约45.0x市盈率,纳斯达克100指数约34.2x市盈率
行业配置:目前,恒生科技指数的行业配置相对更集中在资讯科技企业,占指数60%,纳斯达克100指数信息科技以及通讯服务加在一起大约35.4%。
恒生科技指数将吸引更多资金通过被动投资(ETF)流入主要成份股,之后也会有追踪该指数的基金和相关衍生产品,以便于投资者进行风险对冲。恒生指数公司推出科技指数反映科技公司在香港的重要性持续上升,科技企业占总市场比重上升有望提升香港市场的活跃度以及估指水平。最近中美摩擦可能也会导致更多中资企业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上市:与纳斯达克100指数对比(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3个月之后才能纳入纳斯达克100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规则允许新股快速纳入,可能吸引更多大型科技企业选择香港上市。
恒生科技指数的问世及未来更多科技龙头纳入恒生指数,将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发展,吸引资金流入有竞争力的中国新经济上市公司,显著提升港股的市值、成交量,中长期亦有利于提升指数的盈利成长性和估值中枢,从而巩固和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