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证券-宏观经济专题:历史上选情不利时,美国在任总统做过什么?-200726

《开源证券-宏观经济专题:历史上选情不利时,美国在任总统做过什么?-200726(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源证券-宏观经济专题:历史上选情不利时,美国在任总统做过什么?-200726(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选情不利时,美国在任总统易对外挑起摩擦,并控制摩擦影响以服务国内选情
6月以来,随着疫情反弹及经济修复放缓下支持率大幅回落,特朗普开始频频对外挑起摩擦。美国疫情6月以来大幅反弹,多个州因此暂停复工计划,拖累整体经济修复节奏放缓。受此影响,特朗普支持率大幅下滑,跌至新低。面对国内选情不利局面,特朗普开始频频对外挑起摩擦,包括发出关税及经济制裁威胁等。
以史为鉴,通过对外挑起摩擦等转移国内矛盾,是美国谋求连任的总统或执政党在大选年常用的竞选方法。历史经验显示,美国选民对其他国家普遍持怀疑态度。以往大选年中,美国在任总统或执政党面对选情不利局面时,往往会通过对外挑起摩擦,如实施贸易、外交、军事打压或制裁等,转移国内矛盾、扭转选情走势。
选情走弱时,美国曾有多位在任总统在贸易领域,对其他经济或贸易强国实施打压。例如,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腾飞;随着日本出口产品冲击到本土产业,美国国内反日情绪日益高涨。1956年、1984年,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里根均逼迫日本在贸易领域做出重大让步,并凭此吸引到大量支持、双双成功连任。
以“反恐”为由,在经济层面制裁伊朗、叙利亚等宗教国家,也是美国在任总统谋求连任的常用方法。最为典型的是小布什,上任后支持率不断下滑。2004年5月,小布什宣布对参与恐怖主义的叙利亚实施全面经济制裁。小布什的这一举动,成功“挑拨”起美国民众对恐怖主义的恐惧,最终在大选中吸引到大量民众支持。
外交领域,美国多位总统曾以驱逐其他国家外交人员等,激发国内民族情绪。为给连任增添筹码,美国在任总统在怀疑或发现他国有不符合美国利益的行为时,常常会在外交领域“发难”、激发民族情绪。例如,1996年5月,在苏丹拒绝交出涉嫌刺杀埃及总统的嫌犯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驱逐苏丹外交官。
美国有多位总统在大选年对其他国家发起过军事行动,但只是发生在冷战时期。举例来看,1956年2月,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决定向南越派遣350名军人;1992年5月,时任总统老布什批准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不过,上述军事行动都有着明显冷战“烙印”。冷战结束后,美国再未出现过大选年对外发起军事行动。
对外挑起各种摩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内大选舆情;但是,美国总统通常会控制外部摩擦的影响范围,避免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扰动、影响大选。美国总统在大选年对他国实施打压,核心目的是激发民族情绪、提高自身支持率。为了避免冲击到国内经济、影响大选,美国总统通常会控制外部摩擦的影响范围。例如,虽然频频挑起贸易摩擦,但核心是逼迫对方减少对美出口、增加对美进口等。
风险提示:美国疫情持续大幅恶化,引发政府实施二次防疫封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