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破局普惠小微金融,真实触达与轻型获客-211215

《平安证券-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破局普惠小微金融,真实触达与轻型获客-211215(3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破局普惠小微金融,真实触达与轻型获客-211215(34页).pdf(3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平安观点:普惠小微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发力点,但亟待破局两大痛点。 目前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推动下普惠小微贷款规模稳增,21Q3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5万亿(YoY+25%),增长持续快于行业贷款整体增速。 但在实际展业过程中,普惠小微金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1)小微企业面临办理周期长、门槛较高、渠道单一等融资难题;2)金融机构面临两大痛点,风险管控上,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缺乏抵质押物,导致银行面临更高风险成本,成本管控上,相较大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更加小额分散,且经营规范化程度较低,带来更高获客成本。 针对传统普惠小微金融在风险和成本管控两大痛点,过去几年国内银行也在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信贷工厂模式:将信贷流程标准化、数字化,采用集中审批,一方面提升审批效率,另一方面降低风险成本。 以常熟银行为例,公司长期深耕小微,形成了超4000人的庞大业务团队,2020年末小微贷款余额423亿元(YoY+31%),占贷款比重32%,规模、占比均位于农商行前列,同时小微贷款不良率仅0.82%,保持同业低位。 不过为了实现更有效的风控,公司主要通过线下地推获客,获客成本较同业偏高,2020年成本收入比42.8%,高于其他上市农商行平均水平(30.1%)。 线上模式:通过线上信贷产品和场景生态布局实现批量获客,结合数字化手段实现自动审批,降低了获客成本。 以建设银行为例,公司通过自建平台和外部合作,触达了企业用电、财务管理、电商交易等经营场景,2020年末建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万亿元(YoY+51%),市占率9.5%,同时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线上产品“小微快贷”和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均在1%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传统银行,互联网银行背靠股东强大生态,在拓客方面更具优势。 以网商银行为例,2015年开业至今仅花费6年时间累计服务了3507万户小微企业客户,体现出较强的获客能力。 供应链模式:围绕核心企业触达上下游企业实现批量获客,运用物联网等技术真实触达企业经营。 早期由于风控问题,供应链金融实践效果不佳,近几年我们看到大中型银行不断尝试科技赋能,以更好掌握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 以平安银行为例,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立体数字网络,线上通过门户、系统留存企业商流和信息流,线下通过终端设备跟踪物流,使得企业情况整体可控,并率先在智慧农业、智慧车联等产业实现落地,截至21Q3公司“星云物联网平台”服务超一万户企业客户。 总结创新实践,我们认为银行破局普惠小微金融应该注重真实触达与轻型获客两大关键能力。 未来无论是深耕线下,还是线上+线下全面布局,银行都应以真实触达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提升轻型获客能力。 我们相信无论是拥有强势科技能力和综合场景布局的大中型银行,亦或是深耕本地的区域型银行,都能够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找到相契合的发展路径。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 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 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