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201020

《中泰证券-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201020(3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201020(32页).pdf(3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科技赋能角度中泰证券的对比。 1、蚂蚁更多赋能在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C端。 蚂蚁凭借庞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大的C端流量(阿里8.24亿月活vs京东商城3.62亿月活;支付宝7.66亿月活vs京东金融0.24亿月活),具备对B端强议价力,对B端业务赋能带来的流量变现/货币化能力更强;背后是生态圈能级、及流量禀赋等级的差别。 2、商户与企业赋能(ToB中泰证券)比较。 京东数科ToB赋能包括获客运营(支付业务以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商户收单为主,同时提升商户的会员管理及营销能力)、供应链及资金管理(产业链金融及票据流转的角度提供企业信贷服务);京东数科2020HToB收入占比52%,其中白条业务收入占比33%。 蚂蚁集团主要基于生态圈及平台为商户提供导流及运营支持,实现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C端和B端的协同发展。 3、金融机构、政府和其他机构赋能(ToF中泰证券、ToG):京东的未来。 京东数科从多层级、多角度地对金融机构进行赋能(业务、技术),除了与蚂蚁类似的借贷、理财、保险业务,还包括信用卡联合运营、资管科技、及保险核心业务系统等;京东数科ToF收入占比从2017年17%提升至2020H的41%,蚂蚁集团ToF更多是业务赋能(凭借流量、数据及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运营形成的议价力)。 基于ToF和ToB数据及技术积累,京东数科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将客户拓展至政府及其他客户,形成智能营销和智能城市两大产品线。 蚂蚁集中泰证券团没有直接可对标的业务板块。 金融业务角度的对比:1、支付业务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支付宝C端账户优势明显。 支付宝的交易量远高于京东支付(支付宝移动支付市占率超过50%,京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东支付仅为1%),支付宝在支付全产业链布局,账户侧数字钱包优势明显,京东支付主要布局商户收单侧。 2、借贷业务:业中泰证券务模式总体类似。 京东消费分期产品的规模(京东白条~441亿小于蚂蚁花呗~6000亿)、户数(白条~5000万小于花呗~3亿)和户均余额(白条不到1000元小于花呗~2000元)远低于蚂蚁;两者现金贷产品都以助贷/联合贷形式为主(金融机构出资及ABS占比分别为京东96%和蚂蚁98%)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同时京东数科的现金贷客户更加下沉;蚂蚁集团的小微客户更长尾(蚂蚁小微户均~3万元)。 3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资管业务:京东数科布局更广。 两者财富管理业务相似程度较高(京东钱包、小金库、企业金库、东家财富分别对应蚂蚁的支付宝、余额宝、余利宝和尊享专区),即从余额管理开始的品中泰证券类扩张,预计京东数科的理财保有量规模相对较小(远低于蚂蚁4万亿AUM)。 另外,京东数科针对资管机构需求,提供资管科技解决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方案产品“JT2智管有方”。 4、保险业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务:变现均以保险销售为主。 差异点在于京中泰证券东数科布局了线下渠道,蚂蚁集团仍是纯线上的业务模式。 财务报表角度的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对比。 1、招股书显示的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收入构成差异是表象,两者都具有B2B2C商业模式。 京东数科收入结构按客户类型(付费方)分为ToF、ToB及ToG,蚂蚁是按业务类型分为数字支付、数字金融和创新业务;本质中泰证券上两者都是B2B2C业务模式(即通过赋能B端来更好服务C端)。 2、收入结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构和盈利能力。 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的营业收入均保持较高的增速(近两年30%以上),京东数科由于股权激励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支出,净利润和ROE呈现波动。 收入中借贷业务均占比较高(京东白条+金条收入占比43%,蚂蚁微贷科技收入占中泰证券比39%)。 3、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成本与费用分析。 京东数科的毛利率高于蚂蚁集团,两者主要成本均为交易成本、服务成本及运维成本,京东数科服务成本占比持续提升,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蚂蚁成本构成稳定(主要是交易成本)。 京东数科整体期间费用率高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后期间费用率较稳定,蚂蚁集团的期间费用率2019年后显著下行,主要为减少推广费中泰证券用投放,及不再向阿里集团分润。 商业模式角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度的比较。 1、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兼具平台公司和科技公司两种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属性。 在平台的属性和能力上,蚂蚁集团更强中泰证券,体现为凭借庞大的C端流量,具备对B端强议价力,对B端业务赋能带来的流量变现/货币化能力更强;而对技术赋能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两者都很高,背后是C端流量红利减退后,对B端技术赋能所能形成高壁垒的共识。 蚂蚁集团的模式及财务分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析,详见此前两份深度报告《蚂蚁集团:商业模式及竞争壁垒的深度分析》、《深度丨蚂蚁集团的财务报表,如何分析与预测?》。 2、京东数科:平台属性与技术属性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参半。 京东体内生态形成当前的平台变现能力(借贷、资管、保险中泰证券等金融业务变现),但向外延展能力受限(支付业务的相对弱势)。 对未来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战略赋予的权重,技术输出属性更多(致力于成为高度ToB/ToG的IT解决方案公司的意愿和定力)。 3、京东数科具备做技术输出的意愿和基础,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但仍面临挑战。 相较传统软件公司,互联网巨头具备做技术的优势(“C端养B端”,及数据和技术积累带来的壁垒),但与蚂蚁仍有差距(“人中泰证券财物”头部效应)。 京东数科短期内技术输出的主要增长极是ToF资管科技,及ToG智能城市等业务,目前收金融服务行业深度对比|蚂蚁集团与京东数科入占比低、但增长快(2018/2019年ToG业务收入1.47/8.41亿元,占比1.1%/4.6%)。 对京东数科而言仍面临国内ToB技术输出商科技、金融、财务与模式业环境并不成熟,以及技术投入周期长、回报慢的潜在考验。 风险提示:金融监管风险,技术输出模式发展不中泰证券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