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煤炭开采行业周报: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201024

《中泰证券-煤炭开采行业周报: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201024(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煤炭开采行业周报: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201024(19页).pdf(1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策略:煤电中泰证券产业链:本周秦港5500K动力煤价格收盘为598元/吨,环比下降9元/吨,价格继续回落。 供给侧,近期主产区为保供应,生产较为积极,整体供应煤炭开采行业周报较前期有所增加。 需求侧,北方地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区供暖季需求较好,但当前重点电厂库存较高(最新截至10月15日库存为9281万吨、可用天数30天,周环比上升205万吨和1天,当日耗煤325万吨,周环比增加23吨/天)。 虽然当前日耗偏低,下游电厂库存偏高,但考虑当前大秦线检修还未结束、进口煤限制政策依然较严等,短期预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计动力煤价高位震荡为主。 煤焦钢产业链:本周焦企实现了第5轮提涨,模拟的吨焦毛利达到350元/吨以上,焦炭去产能叠加环保限产等因素,当前焦企焦炭库存仍处于偏低水平,下游钢厂开工率在高位,焦中泰证券炭市场短期内处于供应偏紧局面,价格易涨难跌,对炼焦煤价格也形成利好,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度。 投资观点:本周兖州煤业发布公告,拟上调公司2020-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每年分红总额应占公司该年度扣除法定储备后净利润的约50%且每股现金股利不低于人民币0.5元(原先为35煤炭开采行业周报%),按照每年保底分红0.5元/股对应当前A、H股价股息率分别为5.3%和10.8%,当前煤企现金流充沛、资本开支低,提升分红比例有利于提升板块估值,提振股价。 从供需格局和政策走向上来看,未来几年动力煤价大致区间就位于500-600元/吨之间,龙头煤企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的业绩,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史底部区域,悲观预期反映较为充分,继续看好板块的估值修复逻辑。 推荐关注股息率较高的行业龙头:陕西煤业、中国神华、平煤股份、盘江股份等,山西国改标的:西山煤电、潞安环能等,弹性标的:淮北矿业、兖州煤业,煤炭+电解铝标的:神火股份、露天煤业,焦炭标的:金能科技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中国旭阳集团(港股)。 动力煤:港口煤价略有下降,国内-进口煤价差中泰证券上升。 (1)截至10月23日,秦皇岛港山西优混平仓价收于煤炭开采行业周报598元/吨,周环比下降9.0元/吨。 (2)截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至10月22日,纽卡斯尔动力煤价格为60.0美元/吨,周环比上升12.3%。 截至10月23日,国内-进口煤价差为237元/吨,周环比上升7.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8元/吨。 (3)截至10月15日,重点电厂煤炭库存量9281万吨,可用天数30天,环比中泰证券分别上升205万吨和上升1天。 截至10月23日,秦皇岛港库存50煤炭开采行业周报5吨,周环比上升0.5万吨;广州港库存277万吨,周环比下降7.3万吨。 焦煤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下游库存小幅上升、焦煤价格稳中有涨。 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1)截至10月16日,京唐港山西产主焦煤库提价(含税)为1440元/吨,周环比持平。 (2)截至10月22日中泰证券,峰景矿硬焦煤价格126美元/吨,周环比下降4.9%;低挥发喷吹煤价格86美元/吨,周环比下降3.9%。 (3)截止10月23日,国内独立焦化厂(100家)炼焦煤总库存863万吨,周环比上升13.8万吨;国内样本钢厂(1煤炭开采行业周报10家)炼焦煤总库存882万吨,周环比上升3.7万吨。 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焦炭:开工率小幅上升、价格上涨。 (1)截至10月23日,唐山地区二级冶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金焦价格为2050元/吨,周环比上升50元/吨。 (2)截至10月16日,吨焦毛利为354元/吨,周环比上升3中泰证券7元/吨。 (3)截至10月23日,国内煤炭开采行业周报独立焦化厂(100家)焦炉生产率82.8%,周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 截至10月23日,全国高炉开工率68.4%,周环比上升0.双焦产业链延续高景气14个百分点。 (5)截至10月23日,国内样本钢厂(110家)焦炭库存449万吨,周环比上升4.3万吨;三类焦化企业(产能<100万吨;产能100-200万吨;产能>200万吨)焦炭总库存26.2万吨,周环兖州煤业拟大幅提升分红比例比下降1.1万吨。 行业要闻回顾:(1)山西:确保60万吨以下煤矿退出;(中泰证券2)中煤协张宏:前9月全国煤炭消费量29亿吨产需基本平衡;(3)山西:兼并重组取得的焦化产能每吨补偿30元;(4)三季度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1.2%.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不及预期;政策调控力度过大;可再生能源替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