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证券-双抗行业报告:“1X1”>1+1的升级,下一代抗体药物-211109

《国联证券-双抗行业报告:“1X1”>1+1的升级,下一代抗体药物-211109(5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联证券-双抗行业报告:“1X1”>1+1的升级,下一代抗体药物-211109(59页).pdf(5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多特性/多功能药物是有巨大应用潜力的下一代创新药。 原有药物是通过靶向目标结构修饰其功能来起作用的。 在靶点理解加深、DNA重组技术使用、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辅助设计经验积累后,现阶段可以开发相比原来单一特异性的小分子或大分子更复杂的功能,满足药物只在特定组织生效,或者把目标分子拉近到内源的效应分子上实现其功能。 双抗为多特异性药物开发浪潮下的代表之一。 技术、人才、投融资环境有利于双特异性抗体企业发展。 技术方面,经过60年积累,现有技术已能高效生产的与功能匹配的复杂结构;人才端,海外持续增长的留学人员以及不断提升的回流意愿提供了人员的支撑。 投融资方面,港交所18A以及科创板的第五套标准支持未有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上市,一级市场的生物制药融资近10年复合52%增长,投融资环境有利于研发型双抗企业的发展。 双抗药物的临床价值突显。 双抗,相比单抗联用或者单用,部分场景体现出缓解率高和毒性小的优势,具备单抗或者单抗联用的替代潜力;同时由于双抗的识别能力提升,具备单抗所不具备的桥接T细胞和肿瘤细胞、双靶点阻断的功能,极大拓展了双抗的使用场景。 双抗正处在研发向商业化转化期,预计十年后国内市场规模超百亿美元。 目前全球上市过的双抗药物仅4款,相比过百款的单抗药物,处在发展早期,但已显示出其价值:Hemlibra已成为全球销售额超过百亿人民币的大单品。 截至2020年9月,国内有35款双抗药物进入临床,国内双抗行业处于研发向商业化转化的时期。 国内企业技术百花齐放。 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开发平台,比如平台型企业的药明生物的Wuxibody和SDArBody,自研型企业如康宁杰瑞的CRIB,恒瑞医药的HOT-Ig,康方生物的Tetrabody。 借助自有的平台,在靶点风险大幅减小的情况下,国产双抗有望开花结果。 相关标的:可以关注双抗研发进展领先的康宁杰瑞(9966.HK)、康方生物(9926.HK);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型企业药明生物(2269.HK),以及项目引进和合作领先的百济神州(6160.HK)、信达生物(1801.HK)。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超预期、双抗产品疗效不及预期、被新技术替代、医保谈判不及预期、同靶点竞争加剧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