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大数据揭秘股债双牛与双熊现象:股债跷跷板真的存在吗?-201214

《浙商证券-大数据揭秘股债双牛与双熊现象:股债跷跷板真的存在吗?-201214(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商证券-大数据揭秘股债双牛与双熊现象:股债跷跷板真的存在吗?-201214(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导论12月11日A股弱势下探,沪指一度考验60日均线。 上证综指跌0.77%报3347.19点,深证成指跌1.28%报13555.14点,创业板指跌1.13%报2687.78点,万得全A跌1.18%。 债市方面,受资金面趋紧、30年国债招标定位偏高以及大宗商品火爆等因素影响,债券现券期货明显下跌。 国债期货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40%,5年期主力合约跌0.22%,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明显上行3-4bp。 周五再次出现了股债双熊的局面。 今年以来在229个交易日中股债双熊出现了49次,股债双牛出现了54次,剩余126个交易日为股债走势相反,即呈现所谓的股债跷跷板效应。 研报要点股债跷跷板的基本分析逻辑目前市场上对股债跷跷板产生的原因有三种解释:一是收益率层面,经济基本面向好会带动股市上涨,同时融资需求旺盛会抬高利率,收益率上行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二是资金层面,股市上涨的“赚钱效应”会吸引市场资金,混合基金卖债买股操作变多从而导致债市走熊;三是政策层面,股市大涨往往伴随经济过热,货币政策收紧使得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 不过我们梳理后发现,2013年钱荒之前股债跷跷板情况较为常见,之后股债的负相关性有所减弱。 分析股债走势之间的相关性,关键需要看货币与信用状态的不同组合。 2010年至2020年股债走势我们将2010年至2020年股债走势划分为14个时期。 2013年钱荒之前,经济周期性强,股债跷跷板现象较为明显,基本面强劲时一般股强债弱。 2013年后经济增速趋缓,基本面因素弱化,货币政策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债市的牛熊主要由货币因素决定,宽货币往往是牛市;宽信用通常利好股市,搭配宽货币时走势往往更好。 在2013年之后会出现股债双牛和股债双熊的局面。 股债双牛和双熊有季节效应股债双牛在一季度更容易出现,而每年的8-9月份出现股债双熊的可能性更大,可以从资金面的角度解释。 一季度银行保险都有“开门红”营销策略,资产早投放早获利,央行也一般会在两次跨年(元旦和春节)期间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整体资金面偏松,容易出现股债双牛。 而每年的8-9月份为传统地方债供给和财政缴税的大月,市场整体资金面偏紧,容易出现股债双熊。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股市债市同时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