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资信-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点评:明年“六稳”“六保”延续,用改革性思维和办法优化需求-201215

《远东资信-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点评:明年“六稳”“六保”延续,用改革性思维和办法优化需求-201215(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东资信-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点评:明年“六稳”“六保”延续,用改革性思维和办法优化需求-201215(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1年经济工作。 现就本次会议中与经济工作相关的事宜,作如下点评。 1.政治局会议关于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判断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021年,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2.明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预计2020年中国GDP有望实现2%左右的增长,但是要实现2019-2021年期间年均5.5%以上的增长仍面临挑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10月份同比增长4.3%,而1―10月份累计同比下降5.9%。 当前,中国经济在生产端已经得到了较好恢复,但是终端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仍面临一定压力。 就物价来说,11月份,全国CPI同比下降0.5%,较前值回落1.0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明显超过市场预期;11月核心CPI同比第五个月持平于+0.5%,继续低位平稳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11月居住中的租赁房房租价格同比下降了0.9%,就业形势压力缓解或许仍需一些时日。 近期,全球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仍呈现趋势性上升;在明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苗或许还无法大面积接种。 总体看,基于中国国内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需要,“六稳”“六保”的主基调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本次政治局会议明确,明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但是,展望2021年,预计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也会发生预调、微调。 财政政策方面:2020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赤字率计划按3.6%以上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 可预计,在国内疫情整体防控较好背景下,2021年应该不会再安排抗疫特别国债;赤字率可能将会回落至3.0%左右;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可能不会明显增加,不排除还有可能会有所调低。 货币政策方面:截至11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已经达成。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济逐季复苏,经济接近潜在增长水平,货币政策逐步走向正常化已是大趋势,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需求显著上升。 11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要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由此,可预期,明年的货币政策在稳健的主基调基础上可能会比今年要稍微紧一些。 具体关于2021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细化,可能还需要看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明年召开的“两会”。 3.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需求侧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称“新发展格局”)。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层次调整需求结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要运用改革性思维和改革性办法,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一方面提升传统消费;另一方面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 与“需求侧管理”相比,政治局本次会议提出的“注重需求侧改革”,其本身的措辞更加直接地表达与关注了“改革”;当前,调整需求的结构会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这并不是常规的需求侧管理方法所能有效解决的,需要“深化改革”。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应该是“需求侧改革”要高度关注的重要细分领域。 房地产业不仅影响投资,同时也会影响消费。 政治局提出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内在地要求了,2021年仍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继续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政策。 可预计,当前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在2021年并不会边际放松。 让“国内大循环”顺畅起来,需要用改革的办法。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培育完善的内需体系。 那需求侧的改革应该怎样进行?综合当前国内情况,如下几个方面的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1)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具体来说:a)当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个税起征点应该进一步有所上调;b)优化现有体制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坚持“对标世行、中国特色”与“可落地”原则,不断推动中小微企业经营所面临营商环境的改善,为扩大就业、提升收入增加动力;c)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其中包括做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为居民多元化投资理财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d)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让居民群众等主体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获得收入上的提升。 (2)控制、降低生活成本。 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发展中控制、降低教育、幼育、养老、医疗等生活成本,让人民有更多财力用于消费。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控制住房消费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 (3)推进高质量、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有效引导绿色消费、品质消费。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在高质量、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中保障、提升消费能力。 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消费的品质。 (4)优化投资的结构,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立足“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加快做强做大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完善民间投资激励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坚持绿色投资、绿色发展战略,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 拓展投资空间,兼顾投资的质量与效益。 (5)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在处理好开放和自主关系的基础上,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提升我国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形成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 4.要求“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风险防范”过去两年的12月政治局定调经济工作会议,都对“防风险”予以了重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1年仍高度关注“防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的《宏观杠杆率季度报告》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宏观杠杆率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增幅为27.7个百分点。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和债券市场的违约等方面,都面临一定压力。 考虑到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领域带来的冲击,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预计明年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压力仍不小。 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金融委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 会议强调,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坚决维护法制权威,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健全风险预防、发现、预警、处置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而在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议》辅导读本中,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撰文《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写到:金融监管必须把防止脱实向虚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本次政治局会议通稿中,既提及了“存量风险化解”,又提及了“增量风险防范”,更加严谨地表达了对风险防范的关注,其中也暗含了要防止“在化解存量风险时产生更多新的增量风险”。 (2)“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决定暂缓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蚂蚁集团宣布暂缓在港交所上市。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 本次政治局会议通稿提及“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一定程度上,这或是从最高层释放出来的规范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信号。 近期,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得到更多关注。 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跨界混业经营;其业务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外溢性,需要予以关注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