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期(总第324期):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的变革前景与策略选择-210104

《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期(总第324期):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的变革前景与策略选择-210104(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期(总第324期):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的变革前景与策略选择-210104(9页).pdf(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枢纽,既可聚集大量国际金融资源,又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前全球金融中心的布局正朝着均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形成“三足鼎立”“全面开花”的新型格局。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已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未来可保持香港的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重点打造上海、深圳等新金融中心。 通过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高效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金融合作等不断增强金融中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当前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变革的基本特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转移通常是经济地位变迁的缩影,伴随着有关国家或地区兴衰变动的历程。 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呈现着从集中走向分散、又从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特征。 从13世纪的佛罗伦萨开始,先后经历18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20世纪的纽约、未来的亚太,这印证了金融中心与经济地位同步变化的特征。 近年来,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许多重要特征。 (一)主要金融中心保持“强者恒强”从2020年的第28期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指数(GFCI)来看,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前10的金融中心分别是: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香港、新加坡、北京、旧金山、深圳、苏黎世。 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传统金融中心仍然具备极强的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强,新金融中心尚难以对这些金融中心带来威胁。 从各专业市场来看,传统金融中心在诸多领域依然牢牢占据优势地位,分项业务排名的变化也主要是在传统金融中心之间发生,新金融中心仅在少数分项业务中表现较佳。 (二)金融中心数量增多,分布趋向均衡化、专业化报告中共有50个城市被银行家以及财富、资产管理专家认为是普遍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基本覆盖了全球,除欧洲和北美外,也涉及到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城市,并且包括里约热内卢、圣保罗、曼谷等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城市,改变了过去国际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地区的现象。 精细化、专业化的金融中心正在蓬勃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不同领域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包括:马德里和卢森堡快速发展的债券市场;多伦多、日内瓦日益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芝加哥、波士顿表现活跃的财富管理市场等。 (三)脱欧事件对伦敦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长期影响英国在跨境银行信贷、外汇交易、利率衍生品交易和海运保险等方面均位居各国首位,在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和证券化市场等方面也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英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贡献了全球15%左右的交易量。 伦敦在英国金融业中占核心地位,附加值占英国金融业的一半左右。 近些年由于接连受到欧债危机、脱欧事件的冲击,影响力有所减弱。 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迁往欧洲其他国家,苏黎世、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维也纳和米兰金融中心排名显著上升,伦敦金融中心的排名由第一位降到第二位。 (四)亚太地区地位明显提升,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表现突出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来看,英国脱欧、美国逆全球化政策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伦敦和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其他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契机。 亚太地区香港、东京和新加坡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提升。 从2020年9月的GFCI排名中可以看到,上海、北京和深圳的排名分别跃升至第三位、第七位和第九位,显示中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