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医疗行业:千亿眼科市场迎来民营连锁扎堆 IPO,谁是下一个胜出者?-210129

《安信证券-医疗行业:千亿眼科市场迎来民营连锁扎堆 IPO,谁是下一个胜出者?-210129(2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信证券-医疗行业:千亿眼科市场迎来民营连锁扎堆 IPO,谁是下一个胜出者?-210129(29页).pdf(29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全球眼科患者数量庞大超过40亿,屈光不正治疗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 常见眼科疾病包括白内障、屈光不正、青光眼、黄斑变性(AMD)、结膜炎和视网膜动脉硬化,这些疾病患者数量庞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20年仅近视+老视人数全球合计超过40亿;而10亿人的视力损伤原能被预防或尚待解决,其中尚未得到戴镜矫正的屈光不正有1.23亿、白内障6520万、青光眼6900万等,预防/治疗率有待提升。 中国眼部疾病患病人数超过10亿,其中近视和干眼症患者占人口总数60%以上,且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等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眼病发病率不断提高。 就细分市场而言,屈光不正市场规模最大,重点药物全球规模约为1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也超过400亿元,其次是视网膜疾病,重点药物的全球规模达到1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有40-50亿元。 ■产业纵览:中国眼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上游市场集中度高。 从产业链划分,中国眼科市场可细分为眼科器械(份额16%)、眼科用药(11%)、眼科医疗服务(73%)。 医疗器械:全球眼科器械市场规模为230亿美元,稳步增长,中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预计2020年可以达到317亿元,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体在眼科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比较高,份额为22%和17%。 全球眼科器械主要由外资寡头垄断,行业高度集中,前十名份额合计超在95%以上。 目前国内的眼科上游市场主要被进口产品占据(诺华、博士伦、强生),但国内厂商已在人工晶状体、角膜接触镜等领域实现突破,具备进口替代空间。 眼科药物:全球与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于2019年分别超过300亿美元和30亿美元,国内眼科药品市场集中度高,进口药物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瑞士诺华、日本参天、德国Ursapharm份额TOP3),且眼科药物基础研究进展缓慢,2015年以来中国仅有7种眼科新药获批,均由跨国药企开发,创新药物稀缺。 ■医疗服务:2019中国市场规模超千亿,民营医院有望成为市场主体。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1年-2018年,我国眼科医院诊疗人次从1277万增长到2932万,入院人次从56.9万增长到201.2万,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9%和19.77%。 与此同时,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人民币507.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人民币1,03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6%,预计到2025年可超过2500亿元。 在细分市场上,医学视光、白内障、屈光手术分别占据眼科医疗服务细分市场的前三位,占比分别达到21.3%、18.1%和16.8%,合计超过50%。 但同时我国目前屈光手术率约为0.25%,对比美国屈光手术率在0.8%至0.9%之间存有差距;对于白内障手术,我国CSR(每年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2018年为2,662,与美、日等达国家10,000以上的CSR差距明显。 从机构主体来看,中国眼科专科医院中,民营医院占比超过90%,从2015年的397家增长至2019年的890家,CAGR达到22.4%,有望成为未来的市场主体。 且从一级市场投资来看,根据企查查统计,2018至今大部分眼科市场投资都投向眼科医疗服务市场,且民营连锁医院为其中重点,代表机构为爱尔眼科。 ■标的梳理:医疗机构扎堆IPO上市,新三板公司集中在医疗器械。 A股上市公司中从事医疗器械的主要有欧普康视、爱博医疗和昊海生科;从事医疗服务的主要有光正眼科和爱尔眼科;从事医药生物的主要有兴齐眼药。 其中爱尔眼科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但同时华厦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3家连锁医疗机构也处于创业板排队中,各具优势在规模上与爱尔眼科具备差距,毛利率整体都在40%-50%之间。 与此同时,港股市场也迎来了第一家根植中国的大型眼科医疗服务集团朝聚科技,多家公司的上市冲刺显示出眼科医疗领域市场广阔,赛道逐渐成熟。 相比之下,新三板公司整体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领域,代表公司有迈达科技、新眼光、乐目医疗等。 ■风险提示:竞争趋于激烈,IPO失败,医疗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