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信视角看债:如何应对三月压力-210224

《中信证券-信视角看债:如何应对三月压力-210224(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信视角看债:如何应对三月压力-210224(16页).pdf(16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观点一季度信用债到期规模大,3月压力尤甚,虽然供给能解决到期压力,但供给端尚未完全恢复。 展望3月信用市场,我们认为除了风险因素和基准扰动之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配合缺一不可。 到期压力的考验仍未结束,3月是个坎。 由于2020年上半年信用债发行规模激增,2021年的到期压力受到较多关注,我们在年初也探讨过今年的信用债到期压力,受去年新发债券期限较短的影响,今年信用债到期压力集中在一季度。 从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来看,1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同比、环比均有增长,带动净融资转正,而2月在春节假期的扰动下,一级市场缩量明显。 整体来看,2021年1~2月,国企违约风波渐息,信用市场在磕绊中度过。 虽然前2个月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债券滚续问题,但无论是从到期规模还是节后市场的情绪来看,3月信用市场面临的问题都更加尖锐,是一季度末等待跨过的坎。 规模方面,3月信用债到期规模超1万亿,创历史新高,即便到了4月,同样有接近1万亿的到期规模,对债券滚续提出不小的挑战。 与此同时,部分风险事件仍在发酵,而央行态度同样有所变化,公开市场操作趋于谨慎。 供给端仍未完全恢复。 2017年以来,信用市场供给始终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为国企债和民企债的规模占比差距较大。 纵观2019年以来,民企在新发信用债中的规模占比始终低于10%,而2016年的这一比重曾经达到20%。 2020年后半程,虽然国企信仰出现松动,但城投仍然坚挺,国企属性在信用债一级市场中的比重仍然居高不下。 国企债和民企债之间的结构性问题难以短时间内出现明显变化,与此同时,总量上的供给不平衡逐渐成为新的问题。 周度数据来看,剔除私募债和短融之后,2021年前2个月仅有1周的信用债供给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去年全年共有19周达到这一量级,其中一季度有6周的供给规模超千亿。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开年信用债的供给略显不足,留给3月的压力更加凸显。 如何应对三月信用市场的压力。 基准利率方面,2019年的上限3.43%对于长端利率而言仍具备安全边际,在这种基准利率假设下,信用市场面临的压力处于可预期空间内;发行人方面,随着到期压力的上升,发行人压低票面利率的主观意愿也将有所下降,适当提升票面利率以匹配投资者需求将成为可选办法,至于发行期限,从发行难度和利息成本进行综合考量,我们认为发行人当前更应该保持中短久期的债券供给,以达到滚动接续的目的。 除此之外,部分风险事件若能得到良好解决,同样有利于缓释信用风险;投资者方面,从托管数据可以看到,今年年初银行和保险的配置力度较大,大型银行主要增持地方债,农商行主要增持政金债和存单,保险除了增持政府债之外,还是资本工具的重要增持力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券商、广义基金在年初略显颓态,对于利率品种出现净卖出,对于企业品种的增持力度也不强。 我们认为接下来需要关注银行和保险的配置行为能否外溢至信用债,并由此带动非银情绪。 风险因素:监管政策再度收紧,资金市场利率上行,再融资难度加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