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信证券-杉杉股份-600884-深度跟踪报告:技术领先+成本优势,锂电龙头再起航-211117

上传日期:2021-11-17 21:48:55 / 研报作者:袁健聪李鹞吴威辰 / 分享者:1005795
研报附件
中信证券-杉杉股份-600884-深度跟踪报告:技术领先+成本优势,锂电龙头再起航-211117.pdf
大小:1562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信证券-杉杉股份-600884-深度跟踪报告:技术领先+成本优势,锂电龙头再起航-211117

中信证券-杉杉股份-600884-深度跟踪报告:技术领先+成本优势,锂电龙头再起航-211117
文本预览:

《中信证券-杉杉股份-600884-深度跟踪报告:技术领先+成本优势,锂电龙头再起航-211117(3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杉杉股份-600884-深度跟踪报告:技术领先+成本优势,锂电龙头再起航-211117(32页).pdf(3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公司的锂电正负极材料业务全球领先,兼具技术和产能优势,掌握快充领域及硅基负极材料核心技术,大力布局石墨化产能,提高石墨化自供率,结合厢式炉应用,降本效果显著。

深度绑定LG、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大客户,受益下游需求爆发,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

2021年,公司收购LG化学LCD偏光片业务,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国产替代及面板大尺寸化趋势有望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公司双主业发展,成长空间广阔,给予公司2022年25xPE,对应2022年目标市值800亿元(对应目标价格48元),继续推荐,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概况:锂电龙头进军全新赛道。

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锂电池材料市场的企业之一,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产品矩阵丰富,包括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并在长沙、宁夏、上海、宁波、郴州、宁德、东莞、衢州等地设有多家生产企业。

2021年,公司收购LG化学LCD偏光片业务,形成“锂电材料+偏光片”双主业发展格局。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57.12亿元(同比+182%),归母净利润27.74亿元(同比+899%)。

其中锂电材料业务实现收入72.3亿元(同比+57.9%),归母净利润8.44亿元(同比+465%)。

▍负极行业:人造石墨持续渗透,快充+硅基未来可期。

随着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和储能市场的爆发,对材料成本、加工性能、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倍率等因素的综合要求提升,人造石墨渗透率逐渐提升。

预计2025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45万吨,其中人造石墨出货量超120万吨(占比86%),行业空间有望达到约430亿元,5年CAGR为+27%。

国内负极行业前四名分别为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凯金能源,2021H1份额分别为23%/16%/16%/14%。

国内龙头企业全球竞争力强,国产化替代加速进行。

另外能耗限制及成本竞争推动各企业积极布局石墨化,同时快充负极和硅基负极材料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相应技术积累深厚的企业有望受益。

▍偏光片行业:行业平稳增长,公司份额全球领先。

偏光片是显示面板的核心组件,在TV大尺寸化趋势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偏光片需求有望由2020年的5.3亿平米增至2023年的5.9亿平米。

目前全球偏光片业务主要集中于日本和韩国,经我们测算,2020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偏光片需求量约为3.8亿平米,而大陆地区偏光片产能供应仅为2.01亿平米。

在当前LCD产能份额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大陆偏光片业务有望快速崛起,公司作为全球超宽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有望受益。

2021年2月,公司完成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目前拥有8条偏光片生产线,产能1.3亿平,预计2021年偏光片出货超1亿平。

公司2021年2-9月偏光片业务实现收入75.29亿元,归母净利润8.86亿元。

▍公司三个核心竞争力:1)快充领域技术绝对领先,硅基负极技术快速发展。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在快充、硅基负极制备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拥有包括材料造粒、表面改性、球化、热处理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

2)大力布局石墨化产能,厢式炉降本明显。

公司积极采用厢式炉石墨化生产工艺,公司完成包头石墨化产能建设后,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负极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3)全球超宽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成本优势明显。

公司目前拥有5条2米以上的超宽幅产线,是业内首家使用超宽幅产线的公司,超幅宽产线的高裁切效率望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

▍风险因素: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石墨化产能投建不及预期,偏光片产线建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行等。

▍投资建议:公司兼具技术和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快充与硅基负极工艺,积极布局石墨化产能,规模优势明显。

公司深度绑定LG、宁德时代、亿纬锂能、SDI等海内外大客户,下游需求爆发,驱动业绩增长。

维持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32.89/31.67/39.18亿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2年25xPE,对应2022年目标市值约800亿元(对应目标价格48元),继续推荐,维持“买入”评级。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