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化工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碳中和改变中国之化工行业,预计过剩+高能耗产品是“碳约束”的关键领域-210308

《华创证券-化工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碳中和改变中国之化工行业,预计过剩+高能耗产品是“碳约束”的关键领域-210308(2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创证券-化工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碳中和改变中国之化工行业,预计过剩+高能耗产品是“碳约束”的关键领域-210308(21页).pdf(2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关键,工业是主要领域。 在二氧化碳排放中,以2020年预测值为基准,能源消费过程占比76%,工业过程占10%,其他温室气体排放18%,农林碳汇占比4%。 即二氧化碳减排核心是能源结构改造,更多地依赖非化石能源,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全面电气化,然后进行绿色的工艺和装备升级改造,并辅以CCUS技术进行碳固定。 若按照碳排放的部门进行划分,工业是主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领域,若按照行业进行统计,核心是需要找出高能耗行业和原料中富碳的行业,主要包括钢铁、基础化工、建材、电力、石化、有色、煤炭开采和纺织等。 出于对通胀的考虑,“碳约束”预计会首先发生在需求增速偏低的行业,以免造成供需缺口和价格的持续上行。 各省政策逐步落地,能源是主要抓手。 自2020年9月22日,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多省陆续响应,并对减排降碳作出针对性的工作安排。 相关政策主要包含明确碳达峰时间点、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提高高能耗行业准入标准、优化能源结构以及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等五部分,不约而同地以能源生产或者能源消费为抓手。 煤化工相对油化工工厂环节碳排放更严重,全生命周期则排放相当。 以烯烃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并不天然比石油化工全生命走起有更大的碳排放压力。 根据洪二艳等人在《某大型煤制烯烃企业碳排放工作研究》中的测算,1t原油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为670kg(约折合2.46tCO2),其中隐含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23%,炼化企业加工的燃料油消费所引起的碳排放占77%。 根据韩红梅等人在《煤化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碳利用分析》中的对煤化工碳利用率的测算结果,煤化工方式的CO2排放值范围为吨煤2.1t/tce到2.5t/tce。 燃煤发电理论上折转化单位煤炭的碳排放值为3.1t/tce,即煤化工与燃煤发电相比,转化单位煤炭的碳排放强度降低19%~32%。 过剩+高能耗可能会是“碳约束”的关键领域。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袁达日前在答记者问中提到,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 因此,高耗能、产能过剩、需求见顶的产业将最易受到冲击,从而实现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其转变传统发展道路,通过改进生产装备、技术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结构产业。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石化化工行业中的13大类产业归入限制类。 其中涉及了黄磷、电石、PVC、甲醇、烧碱、纯碱、硫酸法钛白粉、染料等产品,这类供需宽松,亟需向绿色生产工艺转换的细分产业,我们认为会是“碳约束”的关键领域。 投资建议:基于“碳约束”预计会首先发生在需求增速偏低、能耗偏高的细分行业的判断,我们认为黄磷、电石、PVC、甲醇、烧碱、纯碱、硫酸法钛白粉、染料等产品会是“碳约束”的关键领域,对应的细分龙头需要重点关注。 基于此判断,综合考虑估值安全边际和景气度方向,我们重点推荐中泰化学、龙蟒佰利、合盛硅业和浙江龙盛。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