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3期(总第336期):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1年金融工作重点-210309

《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3期(总第336期):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1年金融工作重点-210309(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宏观观察2021年第13期(总第336期):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1年金融工作重点-210309(17页).pdf(1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金融工作既要更精准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支持以应对疫情冲击,又要为支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下好棋、谋好篇。 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上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21年的金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包括“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供应链金融创新”“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等。 总的来看,理解2021年中国金融政策,重点是要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2020年,为克服疫情影响,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为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等重点工作营造了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图1)。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经济稳步复苏,成为2020年全球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但这一过程中,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同步显现,宏观杠杆率出现明显上升,一些城市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抬头(图2)。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主要有如下变化:一是“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与去年的“灵活适度”相比新增了“精准”和“合理”,更加突出政策调控的“结构导向”。 “精准”是指要确保资金流向实体领域,尤其是政策重点关注的领域。 “合理”是指要注重调控方式,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防止快速紧缩;二是强调了“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尚在恢复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依然较弱,货币政策并不具备全面、大幅收紧的条件。 与此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物价虽然存在上涨压力,但整体仍处于可控区间。 从这个意义上看,2021年货币政策要延续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宜急转弯;三是重新提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同时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宏观杠杆率将由去年的快速上升转为基本稳定,这意味着今年融资环境与去年相比将边际收紧。 整体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延续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思路。 预计今年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如下:一是在稳健总基调基础上,坚持总量平衡的调控思路。 引导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逐步回归至常态区间,确保金融支持力度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预计2021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9%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2%左右;要确保资金支持力度短期内不出现明显下降,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好与经济增长的节奏相契合。 二是强化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流向政策重点支持领域。 加大对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力度。 通过继续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普惠型中小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投放;疏堵结合,严控资金流向,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力度,落实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强化信贷投放考核,建立更加顺畅的“引流”机制,防止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三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强化LPR应用覆盖面,继续推动商业银行将LPR嵌入内部转移定价机制(FTP)中,打破隐性利率下限约束;发挥存款利率体系的“压舱石”作用,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优化银行负债成本控制,理顺利率传导机制,严格管控不规范存款产品创新,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避免恶意竞争,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二、完善定向支持政策,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围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 特别在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中央更是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放在重中之重,通过要求银行让利、出台贷款展期计划、提出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等方式,加大了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表1)。 这些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2.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30.9%,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8.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比重为8.74%,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图3)。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余额增速更是接近59%,高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40%的要求。 但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恢复阶段,疫情期间受到较大冲击的小微企业依然较为脆弱,继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次《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这是连续第三年提出具体增速目标(表2)。 其相比上年40%的增速目标虽然有所下降,但考虑到高基数效应,对金融机构而言,完成这一要求的难度实际上并末降低,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同时,本次《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精确的小微企业支持政策。 例如,“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推广随借随还贷款…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 这些政策针对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主要痛点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 例如,延续还本付息政策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信用贷款供给的增加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较低的困难;随借随还贷款可以使得小微企业在一定贷款额度内随时用款,不用时可随时归还贷款停止计息,且能够反复使用,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灵活程度,提高了融资可获得性。 未来需继续创新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保障小微主体融资环境的优化。 一是继续引导大型银行下沉服务重心。 引导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下沉,结合地方产业特点探索普惠金融新发展模式,通过扩大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发展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等模式扩大普惠金融业务的增量,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当地中小企业。 未来需引导城商行、农商行充分发挥其了解当地市场的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政策方面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例如宏观审慎政策可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准备金奖励,监管政策在存贷款利率、资本充足率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回归本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成本。 未来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精准识别客户、强化流程追踪、产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经营管理之中,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简化金融服务流程、缩短服务周期。 例如,可将小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现金流、信用记录、交易情况等信息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基础,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