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七:碳中和专篇,建筑业减碳利器~减隔震技术-210309

上传日期:2021-03-10 08:25:45 / 研报作者:王介超2019年水晶球建筑材料最佳分析师第2名
任菲菲
/ 分享者:1008888
研报附件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七:碳中和专篇,建筑业减碳利器~减隔震技术-210309.pdf
大小:1278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七:碳中和专篇,建筑业减碳利器~减隔震技术-210309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七:碳中和专篇,建筑业减碳利器~减隔震技术-210309
文本预览:

《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七:碳中和专篇,建筑业减碳利器~减隔震技术-210309(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平洋证券-减隔震行业专题七:碳中和专篇,建筑业减碳利器~减隔震技术-210309(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减隔震技术”是建筑业“降碳”利器,渗透率10%假设下每年可降碳1047万吨以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家,加速减排目标推进势在必行。

减隔震作为一种新技术自“汶川地震”后快速发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减隔震技术”由于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建筑物上部结构可实现降度设计(地震烈度是结构设计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可以显著降低钢材、水泥的用量,从我们列举的实际案例来看,8度区可减少钢材使用量30%左右;9度区可减少钢材使用量40%左右。

我们估算,减隔震渗透率每提高10%,就能够为我国降碳1047万吨以上,助力我国建材行业每年减排近1%,相当于每年种植1.6亿棵树。

“减隔震产品”或像“光伏”、“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一样,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选项2020年7月,住建部等七部委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各地对绿色建筑均有几十元/O奖励,例如上海给予二星50元/O,三星100元/O,我国建筑业碳排放比重高,占全国总排放的40%左右,从年均碳排放的角度来看,60%-80%以上为建材生产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因此在减排工作推进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建筑材料消耗量角度将是强有力的抓手,其中钢材、水泥比重最高,合计超过77%,因此钢材、水泥消耗量的高效利用是未来建筑领域碳减排的重要方向。

此外,碳排放具备可交易性,节碳量可通过交易变现,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主动降碳意愿,有望倒逼减隔震技术降碳发展。

“防灾减灾”被提升至相当高度,民生投资扩大行业近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防灾备灾,发展重要性凸显,明确“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

同时拟继续加大民生项目投资,拟安排专项债3.65万亿优先支持在建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与往年相比持续扩张;加快旧改进程,去年超额完成目标超10%,今年计划新开工5.3万个老旧小区,较去年目标提高了近36%。

减隔震技术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民生类工程,近年不断向机场等生命线工程领域应用,旧改、LNG、地铁上盖、博物馆等功能性需求领域扩张,扩大有效投资预期增强的背景下行业发展信心更强。

行业逻辑发生变化:被动市场或逐渐切换为主动市场,乐观假设下“减隔震”每年行业空间有望看到1100亿《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已经公示,未来或在高烈度区特定公建领域大力推广,但属于被动市场;“碳中和”大背景下,能够显著降碳的“减隔震”绿色建筑设计有望获得快速应用,“被动”向“主动”的切换将加快渗透并扩大应用范围,行业发展前景将更乐观,积极、中性、消极测算下每年行业空间有望看到1100/710/515亿,远高于我们之前预测的300-400亿。

投资建议:减隔震行业作为建筑产业链的新兴技术,不但可以“防灾减灾”和构建“韧性城市”还可以“绿色降碳”,能够有效帮助7度、8度以及9度地区的建筑物节省钢材水泥等材料用量,进而有效控制碳排放,有望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有效力量,同时“减隔震”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有望获得快速应用,“被动”向“主动”的切换将加快渗透并扩大应用范围,行业发展前景将更乐观,乐观、中性、悲观三种假设测算下每年行业空间有望看到1100/710/515亿,远高于我们之前预测的300-400亿。

建议关注震安科技(减隔震龙头、单项冠军)、天铁股份(轨交减振降噪细分龙头,布局了建筑减隔震项目)、时代新材(有部分建筑减隔震业务)。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落地不及预期,“碳中和”目标推进不及预期。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