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海吉亚医疗-6078.HK-民营医疗新贵,领军千亿肿瘤市场-210314

《中泰证券-海吉亚医疗-6078.HK-民营医疗新贵,领军千亿肿瘤市场-210314(2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海吉亚医疗-6078.HK-民营医疗新贵,领军千亿肿瘤市场-210314(27页).pdf(27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投资要点本篇报告将着重从以下三层逻辑剖析海吉亚医疗:1)供需错配下的肿瘤医疗行业潜力有多大?2)肿瘤医院是否适宜复制扩张?3)如何看待海吉亚医疗的长期空间?深耕多年的国内肿瘤服务领军者。 海吉亚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集团之一。 目前公司拥有7家医院(3家自建+4家收购)、3家具有举办权的托管医院及15家第三方合作放疗中心。 公司自2014年起稳健扩张布点医院业务,现已成为业务支柱,2019年贡献9.5亿收入(占88%)。 公司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速35%,预计至2023年将陆续完成3家医院的二期和5家医院的新建,老院爬坡+新院潜力释放,未来5年收入CAGR有望保持30%以上。 供需错配提供行业机遇,肿瘤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7000亿。 我国癌症发病率居于全球首位,至2019年肿瘤服务市场规模约3700亿,预计仍将保持10%以上增速,有望在2025年达到7000亿。 三线及以下城市需求旺盛,占据60%以上肿瘤市场,但其百万人放疗设备数量为2.4台,仅为一线城市的一半,供需矛盾突出。 以基层市场为起点,海吉亚顺利切入肿瘤医疗广阔市场。 作为民营肿瘤医疗龙头,公司当前市占率不足1%,提升空间广阔。 高进入壁垒+强盈利能力,肿瘤专科易守难攻,海吉亚先发优势显著。 肿瘤单体医院收入天花板可达10~20亿,但其进入壁垒较高。 现存肿瘤专科医院中超25%为800张以上病床的大型医院,且从事手术和放疗的医生一般需10年左右培养时间,也因此对医院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海吉亚创始人朱义文先生为资深医生,拥有约30年临床经验,利用医生资源优势积累了一批肿瘤学高端人才。 依靠优质医生资源和高端设备,公司逐步建立起自主医院品牌。 公司自建医院开建后最快17个月开始营运(行业平均36~48个月),3~9个月达到月度收支平衡点(行业平均3年),经营效率显著优于同行。 起于低线城市而不止于基层市场,自建+并购双轮驱动下2025E收入有望达60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肿瘤医疗龙头。 公司首家自建医院位于菏泽单县,依托优质医疗水平树立了当地肿瘤医疗的标杆,开业第三年即实现2.8亿收入;重庆海吉亚和苏州沧浪医院的成功运营,也相继验证了公司在二线城市的可复制性。 未来3-5年,新建医院持续落地并实现快速盈利,叠加存量医院业务稳健发展有望驱动公司持续高速增长。 根据老院爬坡和新院落地情况测算,2025E公司整体收入有望达60亿,收入CAGR约33%。 长期来看,公司依靠自建和并购双轮驱动,在现已布局的山东、西南、华南、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继续深耕发力,从三四线城市逐步向上渗透,形成多层级的医院梯队,最终有望实现全国性的覆盖,成为肿瘤民营品牌龙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0-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7、19.05和25.51亿元,同比增长29.6%、35.4%、33.9%,归母净利润2.04(经调整2.75亿)、3.59和4.97亿元,同比增长411.6%、76.4%和38.5%。 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021年81倍PE,2022年59倍PE,考虑到公司作为稀缺的肿瘤医疗服务龙头公司,行业长期空间广阔,公司管理精益、经营效率显著优于同行,未来有望通过自建+并购逐步覆盖全国,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医院扩张不及预期风险;医疗事故风险;政策扰动风险;市场规模不达预期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