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21Q3深度点评:短期与利润切割,长线布局促增长-211118

《中泰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21Q3深度点评:短期与利润切割,长线布局促增长-211118(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泰证券-京东集团~SW-9618.HK-21Q3深度点评:短期与利润切割,长线布局促增长-211118(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京东于2021年11月18日发布2021年Q3季度业绩报告。 单季新增用户2030万,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达5.52亿(YoY+25%,QoQ+4%)。 公司2021Q3实现营业收入2187.08亿元(YoY+26%,QoQ-14%),毛利润311亿元(YoY+16%,QoQ-2%),Non-GAAP归母净利润为50.48亿元(YoY-9%),GAAP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为28.07亿元(YoY-63%)。 核心观点:1.营收增长符合预期,利润短期承压,长期空间可观:公司21Q3实现营业收入2187.08亿元(YoY+26%,QoQ-14%),Non-GAAP归母净利润50.48亿元(YoY-9%),净利润率2.3%。 SKU的扩展、下沉市场的扩张以及全渠道战略的推进持续支撑京东的营收增长。 短期净利润收缩主要是由于营销、股权激励等开支大幅增加,以及对实体经济持续投入,但长期看,京东在供应链上的核心能力让京东具有穿越经济周期的竞争优势,利润空间长期仍然可观。 2.年活跃用户良性增长,用户参与度与黏性持续提升:京东21Q3新增用户2030万,年度活跃用户5.52亿(YoY+25%)。 从去年起,以往认为的互联网消费主力人群已经习惯电商的消费模式,增长除了来源于下沉市场的用户外(每个季度的下沉市场新增用户约占新增总用户的75%),两个年龄群体尤为值得关注:45岁以上及18-25岁,前者具有较高消费实力,后者具有较高消费潜力。 同时,新增的用户群体在购买4-5次后在消费频次与金额上有较大提升。 3.反垄断利好持续,新政策持续带来新空间:“二选一”被禁止后,这一季度持续有大量品牌流入到京东平台,进一步扩展了京东的SKU丰富度和品牌的覆盖范围(如美妆零售商丝芙兰及20个国外家居家装品牌入驻京东),反垄断政策削弱了大平台企业的马太效应,长期利好京东发展。 新政策下带来的新竞争格局将促进互联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并有望为京东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4.长线布局提升竞争力,京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从财报的成本及费用支出上看,96%都用于仓储&物流等履约开支、员工薪资及品牌商家扶持。 同时,京东积极布局线下零售,首次推出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等。 在宏观面充满不确定性,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持续投资有助于京东在动荡下有能力保持业务稳定的增长。 我们的观点:1.主要财务指标分析:公司2021Q3实现营业收入2187.08亿元(YoY+26%,QoQ-14%),毛利润311亿元(YoY+16%,QoQ-2%),Non-GAAP归母净利润为50.48亿元(YoY-9%),GAAP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为-28.07亿元(YoY-137%)。 (1)分业务收入:2021Q3公司核心商品业务收入1860.08亿元(YoY+23%,QoQ-15%),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电收入1108.81亿元(YoY+19%,QoQ-19%),占比59.6%。 日用百货商品收入751.27亿元(YoY+29%,QoQ-9%),占比40.4%;服务收入327.00亿元(YoY+43%,QoQ-4%),占整体收入的比例为15.0%,其中营销广告收入占服务收入51.3%。 (2)费用情况:2021Q3公司研发费用率1.8%,营销费用率3.6%,一般及行政费用率1.4%。 (3)利润率情况:2021Q3公司毛利为311亿元(YoY+16%,QoQ-2%),毛利率为14%,Non-GAAP经营性损益为45.63亿元,损益率为2%,Non-GAAP归属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50.48亿元(YoY-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8.07亿元(YoY-137%)。 2.经营数据分析:年度活跃用户数不断增加。 2021Q3公司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达5.52亿(YoY+25%,QoQ+4%),单季新增2030万,相比去年增长1.10亿。 3.盈利预测:我们持续看好公司长远发展和后续业绩的增长。 我们预计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525/11,996/14,86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3/203/323亿元,基于2021年各项业务假设及行业平均估值,采用SOTP估值法,给予京东零售PE35X,给予其他收入PS1X,对应合理市值12660亿港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增长不及预期,政策风险,变现率及毛利率提升不及预期,新业务拓展低于预期,业务过度多元化、协同不足,运营资金不足,盈利不达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