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碳中和系列报告:电力设备篇,碳中和下的能源电力维”新”变法-210323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碳中和系列报告:电力设备篇,碳中和下的能源电力维”新”变法-210323(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碳中和系列报告:电力设备篇,碳中和下的能源电力维”新”变法-210323(31页).pdf(31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碳中和”势在必行,能源电力行业是突破口。 根据BP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98.26亿吨,同比增长3.4%,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8%,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气候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势在必行。 发电及供热是我国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约占到总排放量的一半,其中,煤电又是最主要的发电排放方式,能源电力行业控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从能源电力的角度看,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电力生产端的变革至关重要,需要将以高碳排放的火电为主的电力生产模式转变为以低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光伏、风电、水电等)为主的电力生产模式。 2)基于电力生产环节的低碳化,应大力推动交通和工业环节的电能替代,尽量将采用化石能源作为动力的生产和使用环节改用电能作为动力。 3)加强工业用能领域的能效管理,采用更先进的节能装置,实现能耗水平的降低。 电力生产端:以新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替代。 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基本明确了新能源未来的主力电源地位;未来陆上新能源的开发将是“风光并举”的模式,旨在寻求系统最优,光伏和陆上风电均具有较好发展前景;海上风电是我国未来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引领之下,我国将从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向以新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转变,到十四五末我国光伏、风电的总装机规模有望较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从新增装机角度看,2021年国内合计的风电、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超过0.9亿千瓦,整体判断十四五期间国内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随着电源端从以火电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与之配套;一方面,需要提前布局相关的输送通道以满足新能源大基地的电力外送需求,另一方面,为满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调峰需求,以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储能产业有望加快发展。 电力消费端:碳中和约束下电动车行业将有更多政企端措施出台。 汽车电动化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测算纯电车的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在7.6kg,相当于燃油车的一半;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有望提升至30%以上,对应年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近5千万吨。 全球来看,美国拜登政府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有望超预期,欧洲碳排放标准不断升级,国内双积分政策预计将进一步趋严;从碳中和的角度出发,要求新能源车不仅要“多快好”,还要能省――有效减少单车碳排放,这意味着车的减重、电机效能的提升,未来政策面或将对中短续航如500公里以下的车型更多倾斜,在持续探索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还需要加快提升电池充电倍率,推广建设快充网络。 电力消费端:高效电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节能型变频器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碳中和的政策目标,到2030年,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相比2005年需要下降65%以上,这意味着在增大清洁能源占比的同时,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在工业领域,电机耗电量约占工业用电量的75%左右,我们预计IE3及以上高效电机的渗透率在未来几年加速提升,将有利于具有成熟产品和技术储备的龙头企业。 此外,预计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将加大在节能改造方面的投入,对节能型高压变频器的需求有望持续上升。 投资建议: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有望逐步成为主力电源,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四五期间光伏和风电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随着政策端和车企端的加力以及私人消费的不断挖掘,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正迎来新一轮提速,行业景气高企;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节能改造的重视程度有望提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控等都将明显受益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 光伏方面,推荐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等核心制造龙头,以及美畅股份、金博股份等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风电方面,推荐明阳智能、金风科技等风机龙头,以及日月股份、东方电缆、天顺风能、大金重工等各细分零部件环节的龙头企业;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建议关注国电南瑞、阳光电源、派能科技等;新能源汽车方面,推荐宁德时代、当升科技、新宙邦、杉杉股份等龙头企业,关注欣旺达、中科电气、星源材质、德方纳米、天赐材料等高业绩弹性标的;工控及节能方面,推荐工控龙头汇川技术以及国内电机龙头卧龙电驱。 风险提示:1、能源产业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如果经济发展以及用电增速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到清洁能源的投资需求和投资能力。 2、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作支撑,存在推进进度不及预期并导致新能源替代节奏不及预期的风险。 3、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依赖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如果技术进步速度不及预期或其他更有竞争力的能源品种涌现,新能源可能难以兑现其主力电源地位。 4、尽管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但有可能资本大量涌入,供给端产能快速增长,出现制造环节产能严重过剩和无序竞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