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证券-汇率风险溢价之谜-211122

《新时代证券-汇率风险溢价之谜-211122(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证券-汇率风险溢价之谜-211122(8页).pdf(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汇率变化莫测,存在诸多之谜,这些谜的核心是非抛补利率平价(UIP)不成立。 解决UIP不成立的关键是如何解释汇率风险溢价。 也就是当外币利率比较高,投资外币可以获得正的超额收益,这意味存在正的汇率风险溢价。 当外币利率比较低,投资外币获得负的收益,这意味存在负的汇率风险溢价。 外国利率较高时,外国消费波动较小,且和本国消费相关性较弱;外国利率较低时,外国消费波动较大,且和本国消费相关性较强。 当本国消费波动大于外国,且两国消费相关性不大、甚至负相关时,外币资产是风险资产,需要正的风险溢价。 当两国消费相关性较大,且外国消费的波动大于本国消费,就会产生负的汇率风险溢价。 现实中影响套息收益的还有其他因素。 持有某类资产,比如美债,除了可以获得金钱收益之外,还可以由于该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可抵押等属性,而获得金钱之外的收益,即便利收益(convenienceyield)。 便利收益不仅可以来自短期的流动性波动,还受金融监管等长期因素影响。 引入便利收益,相当于直接认定便利收益强的货币是避险货币,反之则是风险货币。 不管两国消费如何波动,只要便利收益强到一定程度,投资该货币资产就可能只获得负的风险溢价,而投资便利收益弱的货币资产,就需要正的风险溢价。 发达经济体往往利率比较低,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较强,其资产的便利收益就比较大,所以做空低利率货币做多高利率货币就往往需要正的风险溢价,反之则至只要求负的风险溢价。 美元长期作为避险货币,来自于美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 不仅如此,从经济波动来分析,低利率货币的避险属性要强于高利率货币。 次贷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美元避险属性却发生了变化,这需要从经济层面来解释。 次贷危机之前,风险货币国家有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来管理汇率。 美国消费和汇率的协方差就没有那么大,汇率风险溢价也就比较小,套息交易超额收益主要由利差构成。 次贷危机之后,美元的避险属性增强了。 美国经济波动与风险货币汇率波动的协方差变大,汇率风险溢价上升,套息活动需要的风险补偿主要由汇率波动构成。 除了货币政策空间变小导致汇率风险溢价变大外,美元便利收益的增加也是影响套息收益、美元汇率的重要原因。 从需求端看,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主体对安全资产的需求增强。 从供给端看,美国金融监管的增强,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美元用于套息交易。 这两方面导致美元资产便利收益的增强,从而美国居民投资外币资产需要更高的超额收益,而外国居民投资美元资产则需要更低的负的超额收益。 疫情将增强美元的避险属性,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疫情将降低美国的自然利率,即使未来美联储加息,货币政策利率也可能回不到疫情前,美国及其他国家都将面临更加严重的零利率约束。 其次,美元资产的便利收益也会增加。 即使疫情增强了美元的避险属性,但套息超额收益是个短期现象,长期视角下可能会弱化,套息收益的期限曲线是向下的,至少从历史经验上看是如此。 首先,汇率风险溢价是基于短期冲击下的消费和汇率波动,长期情况下,汇率是稳定的,消费和汇率波动的协方差趋于0,汇率风险溢价也就消失了。 其次,便利收益受到债券发行的影响。 经济波动初期,债券发行不能满足需求,便利收益增加,要求的外币投资收益增加,随着逆周期调节实施,债券发行增加,便利收益下降,要求的外币投资收益也下降。 当然,便利收益还受到一些长期因素的影响,这不会使套息超额收益完全消失。 风险提示:理论与现实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