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国盛证券-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起源和成长-210408

上传日期:2021-04-08 21:09:38 / 研报作者:张启尧胡思雨 / 分享者:1005681
研报附件
国盛证券-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起源和成长-210408.pdf
大小:677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国盛证券-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起源和成长-210408

国盛证券-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起源和成长-210408
文本预览:

《国盛证券-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起源和成长-210408(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起源和成长-210408(13页).pdf(1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前言:以共同基金为核心的资产管理行业是美国资本市场最深度的参与者。

自1924年美国首只现代意义的共同基金成立以来,近百年间美国共同基金业已成长为占据全球基金业半壁江山、规模近30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美国共同基金行业是如何演进的?对比美国,中国基金业发展又处在什么阶段?美国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基金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本篇为系列报告第一篇,主要追溯了20世纪初至80年代初,美国共同基金行业起源和缓慢成长的历程。

详见报告。

一、发展早期:起源英国,财富累积、投资需求下沉的产物共同基金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

整体来看,共同基金是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百年发展,居民财富累积之下,投资需求由富人阶层向中产阶级下沉的产物。

1868年,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英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契约型基金,也是公认的现代投资基金的雏形――“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

与英国类似,美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美国又抓住契机,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厚积薄发。

至1910年,美国已在综合国力层面成为世界第一。

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的大量累积,同样提出大量的投资需求。

1924年“马萨诸塞投资者信托”成立,见证了共同基金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过渡,成为基金史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

MIT在美国乃至全球基金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基金组织形式和投资理念的变革。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英国契约型、封闭式基金,MIT为开创了公司型、开放式基金的先河。

另一方面,作为一只开放式基金,MIT必须随时应对赎回,令其对于流动性的关注远远高于封闭式基金,导致持仓主要集中在大盘股。

二、蓄势期:30年代至80年代初1、大萧条后到40年代末的萧条期。

30年代美国股市崩盘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对刚刚起步的美国基金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便是MIT这样持仓以大市值股票为主的基金产品也未能幸免。

大萧条期间,MIT的净值一度折损超8成。

“大萧条”后,华尔街开启了由“自治”向“法治”的进程。

而金融监管的持续完善、收紧,以及战争阴云下资本市场长期的不景气,让美国基金业在新生后不久,便进入了一个较长的萧条期。

2、二战后到70年代初的缓慢发展期。

二战后美国经济开启“黄金时代”,带动股票市场繁荣,美国基金市场规模也取得了显著的扩容。

1945年至1970年,美国共同基金总规模从12.8亿美元,增长至476.2亿美元。

在此期间,美国诞生了诸如富达(1946)、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1947)、联博(1967)等一大批投资者们耳熟能详的基金公司。

此外,巴菲特也于1956年创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3、挣扎求生的70年代。

整个70年代美国都受困于滞涨,利率水平大幅抬升,美国股市也陷入长期横盘。

1966年2月至1982年8月,标普500指数基本持平,考虑到期间通货膨胀达到175.35%,实际收益率不到-60%,更甚于大萧条时期的-50%左右,对于居民财富形成极为严重的侵蚀。

资本市场的低迷,同样导致了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停滞。

从70年代初至1978年,美国基金规模基本持平,期间甚至一度缩水。

在整个基金业都在挣扎求存的时候,货币基金的诞生,最终挽救美国基金业于倾颓,更培养了美国居民投资基金的习惯。

风险提示:1、美国基金业发展基于特定环境,不一定符合国内需求;2、美国基金以公司型为主,不同于国内以契约型为主。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