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投资策略: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繁荣和被动化-210410

《国盛证券-投资策略: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繁荣和被动化-210410(1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投资策略: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史,繁荣和被动化-210410(12页).pdf(12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前言:以共同基金为核心的资产管理行业是美国资本市场最深度的参与者。 自1924年美国首只现代意义的共同基金成立以来,近百年间美国共同基金业已成长为占据全球基金业半壁江山、规模近30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美国共同基金行业是如何演进的?对比美国,中国基金业发展又处在什么阶段?美国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基金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本篇为系列报告第二篇,回顾了80年代至今美国共同基金行业走上繁荣,以及90年代以来逐步被动化的历程。 详见报告。 一、80、90年代:机构化推进,共同基金强势崛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资本市场和基金业迎来了发展过程中又一个关键性节点,即美国养老体系改革。 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开始实施,为不享受雇主养老计划的工人提供个人退休账户,并于1981年的扩大到全体雇员;1978年《国内税收法》401(K)、403(B)及457条款,规定政府机构、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等不同类型雇主,需为员工建立积累制养老金帐户,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1981年又追加了实施规则。 此后,雇主养老金计划特别是DC计划规模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并通过直接投资或通过共同基金间接投资,带动大量沉淀资金持续流入美国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落实到共同基金行业内部,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发展扩容仍有先后。 1)在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美国利率市场化后期,美国债券型基金率先扩容。 2)随着美国利率实现自由化,叠加美国经济回暖,利率水平有所抬升,债券市场陷入震荡,1986年后债券型基金比重逐步回落。 同时,美股牛市持续展开,美国共同基金业最终进入股票基金时代。 3)90年代,美股市场迎来机构投资者崛起的时代,共同基金也迎来进一步的繁荣。 1989年至1999年,持有基金的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比例由25%升至47.4%。 二、90年以来,被动产品席卷美国资本市场近20多年里,美国资本市场另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被动力量的崛起。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只被动管理的指数基金诞生。 然而,在70年代各种因素决定了指数基金很难成功。 就连当前规模最大的先锋500在1975年获批设立后,直到1976年8月31日才募集到1140万美元宣告正式成立,远低于预计的1.5亿美元、甚至离5000万美元的底线都差很多。 80年代,指数基金发展仍然缓慢。 直到90年代以后,指数基金才真正走入投资者视野,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被动型产品加速扩容并开启了对主动产品的替代。 2010年至2019年期间,投资美国国内的主动型股票基金遭遇了累计1.7万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与此同时投资美国国内的指数型股票基金和指数型股票ETF却合计获得了1.8万亿美元规模的资金净流入。 至2019年底,投资美国国内的股票型基金产品中,包括指数基金和ETF在内的被动型产品合计已达5.4万亿美元,规模基本追平主动型产品。 整体来看,90年代开始被动型基金占比不断提升的背后,主要原因有三:1)资管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费率成为竞争的重点之一,而被动基金较主动基金在费率上存在明显的优势;2)机构化程度提升,市场有效性加强,主动管理类基金跑赢指数的难度加剧;3)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令指数类产品成为可能。 风险提示:1、美国基金业发展基于特定环境,不一定符合国内需求;2、美国基金以公司型为主,不同于国内以契约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