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51期(总487期):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10413

上传日期:2021-04-13 10:55:45 / 研报作者:梁斯 / 分享者:1005686
研报附件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51期(总487期):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10413.pdf
大小:389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51期(总487期):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10413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51期(总487期):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10413
文本预览: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51期(总487期):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1041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51期(总487期):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10413(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3月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政策将确保“不急转弯”2021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3月份主要金融数据,M2、社融同比增速明显回落,主要关注点如下:第一,社融增量有所下降,信贷类资金仍是主力,债券类资金降幅明显。

2021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24万元,比上年同期少增8730亿元。

具体看,一季度信贷类资金(人民币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增加8.23万亿元,同比多增9574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同比多增6589亿元,占新增社融的77.3%,增加12.0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对社融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

社融同比少增主要受债券类资金大幅下降拖累。

一季度债券类资金(企业债券净融资和政府债券净融资)共计15198亿元,同比减少18375亿元。

这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2021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金额继续增加。

从数据看,一季度债券市场违约金额已超过500亿元,去年全年则为1697.02亿元,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仍然处于上升态势,投资者对债市信用风险的担忧仍在。

另一方面,与去年相比,今年政府专项债下达时间较晚,导致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大幅下降。

此外,企业股票融资2467亿元,同比多1212亿元,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第二,人民币贷款继续稳步增长,中长期贷款增长势头迅猛。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主要原因是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增2.15万亿元。

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43万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7200亿元。

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复苏动力强劲,企业生产投资意愿旺盛,资金需求动力充足,中长期贷款规模明显增加。

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居民购房需求回暖,资金需求意愿较强,外加一季度银行信贷额度较为充足,这也导致居民中长期贷款规模同比出现明显增加。

2021年3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为1829.58万平方米,同比上涨86.4%。

第三,货币市场利率同比有所上行,质押式回购交易增幅明显。

货币市场利率环比出现下降,但同比仍然出现明显上升。

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为2.01%,同比分别增加0.61、0.5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与去年相比,市场流动性整体呈现边际收紧态势,货币政策难以出现类似去年疫情时期的宽松局面。

今年以来,在货币市场利率同比有所上升背景下,质押式回购交易也出现上升,市场风险规避动机增强。

一季度,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1.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7.1%,但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8%。

第四,二季度起金融数据增速将延续下降态势,政策将确保不出现“急转弯”。

一方面,考虑到监管部门去年行动速度较快,2021年3月起,由于疫情导致的同比“低基数效应”将逐步转向“高基数效应”,预计二季度主要金融数据增速大概率将继续回落。

但考虑到专项债支出速度加快,将会对社融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的政策调控效果良好,货币政策转向概率不大,稳健基调不会发生变化。

尤其在经济稳中向好背景下,为巩固发展成果,货币政策将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证政策的延续性,确保资金增量保持在一定规模,不“急转弯”。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