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如何理解流动性松紧的政策逻辑?-210428

《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如何理解流动性松紧的政策逻辑?-210428(3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信证券-债市启明系列:如何理解流动性松紧的政策逻辑?-210428(34页).pdf(3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去年年底以来,通胀压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无论市场还是监管层,前期对于当前的通胀状况均存在一定的低估。 强需求和供给面临约束的宏观背景下,通胀拐点的确认或将有所滞后。 资金面稳定偏松是春节后债市表现较为强势的重要前提,考虑到5月债券供给压力将大幅上升,央行的态度是否会因为通胀压力而出现边际变化,将直接对资金面乃至债券市场产生影响。 通胀对于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不断增加。 尽管PPI的同比高点可能会在5月出现,但并不代表通胀压力必然缓解。 同比错觉vs环比趋势,央行在实际操作中更关注后者。 我们对比了PPI同比增速、PPI定基指数与央行加息操作之间的关系。 如果仅以PPI同比增速来观察央行的加息操作是难以理解的:央行有时在PPI同比增速不高时采取密集的加息操作(2006-2007年),甚至在PPI同比增速出现非常明显的掉头向下的拐点之后,才开始加息(2017年)。 但是如果我们从定基指数的变化来看观察央行的操作,就会发现央行应对通胀的加息都非常合情合理。 央行加息应对通胀的三个前提条件(仅从通胀本身出发)。 从四次应对通胀加息的背景来看,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抑制PPI需要两个触发条件:1、工业品的绝对价格到达较高水平。 2、工业品价格环比上行斜率较高。 考虑到过去PPI与核心CPI往往同步变化,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二者出现明显分化,因此还需要考虑第3点:PPI何时会向核心CPI传导。 货币政策是否会因通胀收紧,如何收紧?从当前的通胀水平看,大概率不满足加息的条件:①当前PPI的绝对水平尚且可控,在超出央行容忍范围之前,“跨周期”的操作思路会抑制货币政策大开大合;②PPI与核心CPI的分化依然存在;③经济的修复并不平衡,没有全面过热;④信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仍要注重金融稳定的目标。 在不使用价格工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央行可能倾向于首先通过数量工具,来释放应对通胀的信号:一方面是延续一季度以来控制信贷和广义流动性的操作,另一方面对于短端流动性也会有所收紧。 4月MLF的小幅缩量续作可能预示着边际收紧资金面的态度。 政府债供给高压即将来临。 5月国债供给压力增加,地方债供给压力较大。 今年5月的国债到期量较小,仅1702.9亿元,但发行量预计较大。 参考去年发行计划与今年的发行计划的变化进行估算,预计5月国债发行量大概在5700亿元左右,净融资在4000亿元左右,或将高于去年同期。 根据当前各省已经公布的地方债发行计划计算,5月已公布的地方债发行量在8200亿元左右,净融资额为5300亿元,预计5月地方债净融资额或达到8000-10000亿元水平。 考虑财政收支、现金和准备金等其他流动性需求后,5月的流动性缺口约在13500亿元左右。 债市策略:在“碳中和”及相关环保限产政策的影响下,这一轮的通胀可能会超预期。 后续若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在供给侧冲击下进一步上行,则会加剧下游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对于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近期金融政策层面对通胀关注提升,基于上文讨论,我们认为目前加息的可能性还不大,央行可能倾向于首先通过数量工具,来释放应对通胀的信号:一方面是延续一季度以来控制信贷和广义流动性的操作,另一方面对于短端流动性也会有所收紧。 考虑到5月政府债的高额供给压力是较为确定的,我们认为资金面届时将迎来考验,回归紧平衡,长端利率可能也会面临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