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证券-正海生物-300653-国内口腔耗材优质稀缺标的,受益于口腔种植高景气度-210505

《太平洋证券-正海生物-300653-国内口腔耗材优质稀缺标的,受益于口腔种植高景气度-210505(3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平洋证券-正海生物-300653-国内口腔耗材优质稀缺标的,受益于口腔种植高景气度-210505(33页).pdf(3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核心品种口腔修复膜受益于口腔种植高景气度将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种植牙渗透率低,市场空间大。 根据Straumann年报数据,发达国家种植牙渗透率普遍在100-200颗/万人,最高如韩国和以色列能达到600颗/万人,而中国2017年仅有18颗/万人,提升空间大,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将推动种植行业持续爆发式增长。 公司现有竞争对手为盖氏产品,其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公司产品性能不低于盖氏,价格仅有盖氏50%-80%,公司产品凭借极高性价比将加速进口替代。 假设2018-2021保持25%增速,2021-2028年国内种植牙数量按照20%的增速,2025-2028年对应的植牙数量约为800-1400万颗,大约对应60-90颗/万人左右,口腔修复材料市场终端使用规模达到50-80亿元。 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出厂价为终端价的50%左右,则出厂价规模为25-45亿元。 若公司产品的市占率能提升至30%(公司招股书披露2017年口腔修复膜市占率12%),以及考虑到公司产品价格更低些(低20%左右),则公司种植用口腔修复材料的销售额有望达到6-10亿元,为20年公司口腔修复膜总体收入的4.7-7.8倍。 骨修复材料同样用于口腔种植,公司的产品性能与进口产品无明显差异。 在经过3年的市场培育期后,品种迎来爆发期。 考虑到口腔修复膜渠道的赋能和极高性价比优势,我们认为该品种未来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我们测算,2025之后年骨修复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以上,假设公司市占率达到10%,则公司骨修复材料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是20年销售体量的14倍。 生物膜具有比较优势,增长将更多来自市占率提升生物膜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公司产品未来的增速将更多来自对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蚕食,公司产品是三家国产产品中上市最晚的,但性能上比其他两家具备优势,具有无需缝合、无需冷链运输等优势,近年来市场份额稳定提升。 我们认为公司产品将凭借更好的性能持续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实现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 考虑集采影响:集采后与集采前的终端市场规模差别巨大。 例如:集采推进节奏,按照每年集中采购的人口覆盖率提升15pct,5年内终端市场收入仅为集采前的64%。 然而集中采购对出厂端规模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2025年预计出厂端市场规模可达14亿左右,而集采之后,市场占比变化影响大。 集采“量”与“价”之间博弈的关键是公司在集采下能否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更多的集采占比。 活性生物骨为二十亿级重磅品种,竞争格局良好,目前处于补充资料阶段,22年获批上市确定性高。 活性生物骨临床疗效不劣于自体骨,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综合经济效益优于自体骨,是自体骨治疗的理想替代方案。 正海生物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BMP-2的氨基端或羧基端融合胶原结合区CBD,大幅加强修复因子与载体的结合力。 在修复因子与胶原蛋白之间建立一种较强的物理化学力,即可将BMP-2等修复因子固定在胶原蛋白支架上,从而显著提高骨损伤的修复能力,同时大大减少BMP-2等修复因子的用量,相比美敦力的InfuseBone降低了使用风险。 公司其他在研产品丰富。 活性生物骨、子宫内膜均为独家产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引导组织再生膜、生物硬脑(脊)膜补片是公司对现有产品的升级创新,将有效提高公司在种植领域和神经外科领域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高膨可降解止血材料、乳房补片等其他产品也均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盈利预测与评级:国内种植牙渗透率提升空间大,种植牙领域将保持快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口腔耗材领域优质稀缺标的,受益于口腔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口腔修复膜进口替代,业绩快速增长。 公司活性生物骨获批将开启广阔骨科市场,其他在研品种引导组织再生膜、新一代生物膜等为现有品种升级版,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6/1.95/2.46亿元,对应PE分别为41/33/26倍,继续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活性生物骨获批时间不及预期,大范围集采带来的价格变动,在研品种推进速度不及预期,骨修复材料推广速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