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75期(总第511期):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健复苏重要支撑-210507

上传日期:2021-05-07 18:05:07 / 研报作者:王有鑫 / 分享者:1002694
研报附件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75期(总第511期):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健复苏重要支撑-210507.pdf
大小:230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75期(总第511期):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健复苏重要支撑-210507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75期(总第511期):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健复苏重要支撑-210507
文本预览:

《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75期(总第511期):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健复苏重要支撑-210507(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经济金融热点快评2021年第75期(总第511期):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健复苏重要支撑-210507(3页).pdf(3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4月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2020年版“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以2018年指标为基础计算)”。

该指数由制造业出口全球份额、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中高科技产品出口份额等8个指标计算而得,评估范围包括全球152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竞争力。

主要关注点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发展向好,整体竞争力优势明显。

根据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为96.4%,较199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排名第2,仅次于德国,连续四年保持在该水平,较1990年提高30名,较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提高10名;中国工业化强度总体呈增强趋势,1990年该指数为53.3%,到2018年增长至66.7%。

随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对世界制造业的外溢影响逐渐加大。

199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比重仅为2.5%,但到2008年已攀升至12%,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出口大国,至2018年出口份额进一步升至17.2%。

与该指数走势类似,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第一大国,全球份额达到20.9%,2018年进一步升至28.9%。

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强劲韧性成为经济复苏重要亮点。

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就快速反弹,2020年3月回升至荣枯线以上,并保持至今,显示出强劲韧性。

受此带动,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规模快速反弹,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在2020年由负转正并持续回升的重要推动力。

2020年第二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4.4%,较2019年提高7.5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高。

2021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7.1%,较前一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2021年前4个月,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累计增长44%,继续保持良好表现。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回旋调整能力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稳健复苏。

第三,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不过中高科技制造业竞争力仍显不足。

在总量增长同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绩效和出口产品质量也同步提升。

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总出口比重由1990年的不足30%增长至2018年的60%以上,制造业出口以中高技术制成品为主。

出口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工业出口质量指数由1990年的59.6%提升至2018年的83%,与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出口质量相当。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仍处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下游阶段,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创造力仍然较低。

近30年,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全部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小幅上涨,由1990年的37.8%升至2018年的41.5%,低于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份额升幅(32.1个百分点)。

用二者比值衡量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创造能力,1990年为1.3,而目前仅为0.7,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份额的提升并未带来增加值同比例提升,出口绩效有待强化。

反观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2018年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全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分别为61.7%和56.6%,比中国分别高20.2和15.1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样变化不大,2018年比重为29%,仅比1990年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2013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五年下降,需警惕“去工业化”现象。

此外,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1990年仅为185美元,虽然在2018年提高到2726美元,但水平仍然较低,与德国(9148美元)、美国(6762美元)、日本(7556美元)、新加坡(10974美元)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第四,亚太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加速融合。

综合看,欧洲、北美、东亚是全球三大制造业基地,但发展趋势有所差异。

德国制造业竞争力稳居世界第一,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能力突出。

但在“技术深化和升级”以及“世界影响力”方面,以中国、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国家逐渐脱颖而出,韩国制造业竞争力上升1位排名世界第3,主要依靠在全球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半导体、液晶显示器、石化等主力产业。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虽然各项得分很高,但整体趋势下滑,排名由之前的全球第2降至第4。

亚洲各经济体禀赋不同,价值链优势各有差异,不同特征互补,推动亚洲产业链融合发展。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2010年至2018年,RCEP区域全球价值链贸易额增长34%,区域内价值链贸易增长更快,2017年RCEP成员国之间的全球价值链贸易额达到1.5万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0%。

其中,中日韩以及东盟国家在区域价值链中发挥主要作用。

由于各国分属于不同层次的价值链上,这为未来进一步加强域内合作和共建亚太价值链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