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快评号外第379期:2021年10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收入增长趋缓-211122

《招商银行-快评号外第379期:2021年10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收入增长趋缓-21112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商银行-快评号外第379期:2021年10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收入增长趋缓-211122(4页).pdf(4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2021年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4.5%;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5.9%;非税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长2.4%。 一、公共财政与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继续回落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环比下降0.3pct,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回落。 1-10月,税收收入的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2%,环比下降0.1pct。 主要税种中,增值税两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0%,环比持续回升0.2pct;企业所得税两年年均复合增长6.0%,环比下降0.3pct;消费税两年年均复合增长2.5%,环比下降0.8pct,与消费的弱复苏格局互为印证;个人所得税两年年均复合增长14.8%,环比持续回升0.6pct,反映居民收入持续改善。 非税收入已连续7月走弱,1-10月,非税收入两年年均复合增长-2.3%,环比持续下降1.4pct。 1-10月,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6.1%,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1%,环比继续回落1.4pct。 随着房地产风险逐步发酵,房企拿地趋于谨慎,土地市场明显降温,预计土地出让收入趋降态势仍将延续。 二、公共财政支出:温和提速1-10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4%,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环比上升0.7pct至0.9%,显示10月财政支出小幅提速但仍较为疲弱。 从支出进度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月累计已完成77.5%,略高于2020年的77.1%,但低于2019年的79.8%。 财政资金主要流向“三保”等重点领域。 债务付息支出增速持续“领跑”各项支出,但偿债压力边际小幅缓解,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继续环比回落0.5pct至9.8%。 10月国内疫情有所反复,卫生健康支出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上升1.1pct至4.3%;民生领域支出边际改善,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和科学技术支出两年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上升0.7pct、1.0pct、3.0pct至2.3%、6.6%、0.5%。 基建领域支出增速小幅改善但仍低迷,且各分项走势继续分化。 基建领域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3%,环比上升0.9pct。 其中,城乡社区事务、节能环保领域支出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0%、-10.8%,环比分别回升2.7pct、1.0pct;交通运输、农林水领域支出的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7%、1.1%,环比分别回落0.3pct、1.4pct。 三、市场影响:债市情绪有所好转流动性影响方面,央行大量投放对冲了财政对银行间流动性的扰动,资金面继续平稳运行。 10月为财政缴税大月,且政府债券发行量仍保持较高规模,缴税和政府债券发行合计净回笼基础货币超万亿。 10月国债发行量6,332亿元,净融资量为1,504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进一步加快,10月地方政府债发行量8,689亿元,整体净融资量达到6,893亿元。 为对冲流动性缺口,10月下旬起,央行每日保持千亿公开市场操作量,全月累计操作1.39万亿元,月末公开市场余额达到1万亿元的全年高位。 故全月DR001和DR007利率中枢不升反降,分别为1.94%和2.17%。 债券收益率影响方面,财政支出力度有限推动债券市场情绪进一步好转。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偏弱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显著下滑,导致市场对于后续财政支出托底经济的预期时间点后移、预期力度走弱,故短期内整体利率中枢易下难上。 从债券市场表现来看,10月中旬至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04%的高位再次回到2.9%-2.94%的震荡区间,地方政府债到期收益率也同步下行,10年期与30年期地方政府债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分别保持在30-40BP和15-20BP的水平。 四、结论:“防风险“冲击财政收入端总体来看,经济修复动能趋弱和房地产“防风险”对财政收入端的拖累逐步显现,10月财政支出则重新温和提速。 财政收入增长延续放缓态势,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滑幅度较大;财政支出增速小幅提速后仍处于较低水平,支出进度仍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结构上,财政资金仍然主要流向“三保”等重点领域,积极因素在于对基建领域的支持力度小幅上升。 前瞻地看,“稳增长”压力上升要求财政政策保持积极姿态,但财政收入趋紧将制约财政政策空间。 年内和明年财政政策的“积极”将体现在节奏上,即明年的前置发力与今年的后置发力形成衔接。 财政对基建的支持力度有望逐步加码,财政支出节奏亦有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