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太平洋证券-建筑产品行业:立法落地,利国利民,拥抱减隔震黄金赛道-210512

上传日期:2021-05-12 21:05:52 / 研报作者:王介超2019年水晶球建筑材料最佳分析师第2名
任菲菲
/ 分享者:1008888
研报附件
太平洋证券-建筑产品行业:立法落地,利国利民,拥抱减隔震黄金赛道-210512.pdf
大小:432K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太平洋证券-建筑产品行业:立法落地,利国利民,拥抱减隔震黄金赛道-210512

太平洋证券-建筑产品行业:立法落地,利国利民,拥抱减隔震黄金赛道-210512
文本预览:

《太平洋证券-建筑产品行业:立法落地,利国利民,拥抱减隔震黄金赛道-210512(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平洋证券-建筑产品行业:立法落地,利国利民,拥抱减隔震黄金赛道-210512(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事件:今晚国常会正式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

点评:千呼万唤始出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终落地。

这是建筑业的一件重大事项,不仅利国利民,顺应时代发展,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体现,《条例》的落地彰显我国为提高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

高质量发展阶段“防减灾”细分赛道相当优质!立法催化下,减隔震行业空间将扩大10-20倍。

早在立法落地之前,我们就根据此前征求意见稿内容,在相关系列专题报告中测算立法内的新建空间将会扩大10-20倍,短期将形成一个需求脉冲,但我们认为,减隔震行业的天花板来自于“碳中和”,“碳中和”大背景下,能够显著降碳的“减隔震”绿色建筑设计有望获得快速应用,“被动”向“主动”的切换将加快渗透并再度扩大应用范围。

“碳中和”背景下,乐观假设下“减隔震”年行业空间有望看到千亿之上。

建筑业碳排放占比高达40%,年均数据来看钢材及水泥的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比达60-80%以上,而高烈度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根据设计标准,能够降度设计,这使得钢材水泥用量减少,结合多个案例测算,我们发现7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10-15%,8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20%以上,9度区降低钢材使用量30%以上,单方降低碳排放12-50kg。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投资大,计划“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碳18%,经测算,建筑减隔震每渗透10%则助力建材减碳近1%(未包含建材运输和施工,因此可能存在低估),因此减隔震技术有望成为建筑业减碳的重要抓手,从而加速减隔震技术渗透,也将会扩充建筑领域应用范围,而不局限于立法强制范围,乐观假设下空间有望看到千亿之上。

减隔震渗透的本质源于“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提升构成行业提速的重要因素。

减隔震产品如同建筑物的“安全座椅”,我国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抗震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参照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减隔震技术应用在全部的公建中,我国特别是高烈度区域的减隔震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碳中和”下住宅渗透率也将快速提升。

立法后减隔震行业监管将进一步严格,龙头规范程度高,将显著受益。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强调,“国家应当加强隔震减震装置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时要求“隔震减震装置用于建设工程前,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取样,送建设单位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隔震减震装置”。

《条例》具备法律效力,该规定彰显了我国坚定规范行业发展的决心与信心,行业发展更加规范的预期下,龙头企业将更加受益,从而进一步巩固龙头市占率。

高烈度区应用减隔震技术成本“不增反降”,业主实施动力足。

减隔震技术并非会增加成本,在8度以及9度区还可以降低建筑成本,通常来看8度区省50元/O,9度区省100-200元/O,7度区略增加建筑成本,但仅50元/O左右,相对于整体建安成本来说相对较低。

因此减隔震技术应用后既能够保障地震下建筑物安全使用,又能够降低综合造价,未来随着立法在各地实施,行业标准配套将更加完善,业主“主动性”采用减隔震设计的动力有望更加充足。

投资建议:减隔震技术既“防灾”又“降碳”,立法推广“利国利民”,是民之福祉,该细分行业未来发展确定性极强,赛道优质。

重点推荐减隔震单项冠军震安科技,推荐天铁股份,建议关注时代新材、科顺股份。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上涨风险。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