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调升外币存准率并非收紧,而是意在缓解升值压力-210531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调升外币存准率并非收紧,而是意在缓解升值压力-21053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调升外币存准率并非收紧,而是意在缓解升值压力-210531(5页).pdf(5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今日央行决定自6月15日期,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从5%提升到7%。 虽然是调升外币存款准备金,但之前对存款的调整形成货币政策变化的惯性思维,因而市场依然对此高度关注,担忧流动性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外汇存款准备金实质上针对的是在我国金融体系内流动的外币资金,而非国内资本市场关注的人民币流动性,这与调整人民币存准率有本质不同。 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包括本币业务和外币业务。 其中本币业务形成的本币货币循环,即人民币贷款派生存款,转化为存准和人民币贷款等,形成货币循环。 而外币循环模式相同,金融机构从企业或个人处获得外币存款,然后向央行缴纳一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可以用来投放外币贷款和其它资金运用。 可以看到,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和外币存款准备金分别可以调整人民币的货币乘数和外币的货币乘数。 调升外币存款准备金能够降低国内金融机构外币循环的货币乘数,在境内提升外币稀缺性,有利于外币相对于外币升值。 本次调升外币存款准备金,将降低外币流通的货币乘数,境内外币供给将相应下降。 在本币准备金率不变情况下,境内外币相对于本币稀缺性上升将导致外币价格上升,有利于内外币相对于本币升值。 但由于调升外币存款准备金影响有限,在历史上并未改变人民币升值趋势。 历史上央行两次调整外币存款准备金率均在汇率升值期,央行调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实际效果有限,并未改变汇率升值趋势。 从2005年1月15日央行统一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为3%以来,央行调整过三次存款准备金,第一次是2006年9月15日调升至4%,第二次是2007年5月15日调升至5%,第三次是这次调升至7%。 在第二次调升外币存款准备金时,央行明确说明是为了加强对外汇信贷的宏观调控。 但事实上,在2006和2007年两次调升外币存款准备金时,汇率均持续升值,并未明显受到存款准备金调升的影响。 疫情之后外币存款大幅提升,本次提升存款预计将导致金融机构增加外币存准约200亿美元,总体影响有限。 疫情之后国内顺差扩大,资本加速流入,但央行并未扩张外汇占款干预汇率,因而资本流入主要好转化为外币存款的快速增加。 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从去年5月的7473亿美元增加到今年4月的1.00万亿美元,累计上升2572亿美元。 外币贷款随之提升,从去年5月到今年4月累计提升743亿美元至9232亿美元。 本次外币存款准备金率从5%提升到7%,将导致金融机构多缴纳外币存款准备金200亿美元左右。 考虑到目前外币存贷比为92.2%,因而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到7%影响也相对有限。 外币存款准备金增加不影响国内流动性状况,央行将继续保障国内流动性平稳,债券市场继续震荡。 由于近期央行参与外汇交易非常有限,外汇占款继续保持平稳,同时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有限。 因而,外币存款准备金变化不会改变本币流动性的供给。 根据央行1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将继续以对内为主,在内需走弱环境下,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当前平稳环境。 因而债市无需对外币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过度反应,流动性平稳,债券供给尚未放量之前,债券市场将继续保持震荡态势。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市场反映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