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悟空智库——专业行业公司研究报告文档大数据平台!

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230907

上传日期:2023-09-07 13:55:08 / 研报作者:高宏 / 分享者:1005593
研报附件
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230907.pdf
大小:1.8M
立即下载 在线阅读

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230907

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230907
文本预览:

《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230907(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230907(20页).pdf(20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南京证券《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乘着时代的风,继续高飞!》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充电桩基本原理及分类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通过充电和换电两种方式实现补能。其中,充电模式主要包括交流慢充、直流快充和无线充电;   交流充电(慢充),即充电桩输入交流电,通过车载充电机(OBC)将电网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和整流,转换为直流电后进行充电。与直流充电相比,受车载充电机(OBC)功率限制,一般功率小、充电慢。优点是对电网改造要求低,结构较为简单,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安装且成本较低;   直流充电(快充),即将电网输入的交流电通过直流充电桩内置的充电模块变压整流为直流电,再通过充电枪输入给电动汽车内部的动力电池。与交流充电相比,直流充电一般具有功率高、充电快的特点,技术和设备与交流充电相比更为复杂,直流充电桩的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也较高,更适用于对充电速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交流充电(慢充):内部不包含AC/DC模块,交流/直流转换由车载充电机OBC完成。常见功率为7KW,三相40KW,充电时间一般为6~10h,每个充电桩价格大约为0.2~0.5万元,即建设成本约为500元/KW。根据中国充电联盟6月数据,公共充电桩中,交流充电桩保有量为124.0万,占比约为58%;   直流充电(快充):外部充电柜直接把交流电转换为直流,其中,包含多个AC/DC模块,目前常用15KW,通过并联方式扩展功率。另外,还包含计量、监控、辅助能功能模块,保障直流充电过程中的计费与安全。当前直流充电桩/快充分一体机(60KW~180KW)、分体机(360KW~480KW)两类,充电时间可缩短至0.4~1h,充电桩价格大约为5~12万元,建设成本约1000元/KW。根据中国充电联盟6月数据,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充电桩保有量90.8万台,占比约为42%;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高歌猛进,充电桩需求较为迫切   据Marklines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波动增长态势,从2016年69.89万辆增长至2022年1,051.2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11%。据国际能源署(IEA)在2021年5月发布的《NetZeroby2050》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600万辆。根据其2023年4月发布的《GlobalEVOutlook2023》报告中基于全球各国既定政策目标进行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44亿辆;?据IEA的数据显示,公共快充充电桩数量由2016年末的7.20万台增长至2022年末的89.63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24%;公共慢充充电桩数量由2016年末的23.69万台增长至2022年末的178.2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99%。据《GlobalEVOutlook2023》预测,预计到2025年,全球公共充电桩将达670.0万台,其中公共快充充电桩达240.0万台,公共慢充充电桩数量达430.0万台;预计到2030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1,270.0万台,其中公共快充充电桩数量达480.0万台,公共慢充充电桩数量达790.0万台。   国内充电桩行业现状:保有量迅速增长,私桩增速高于公共桩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充换电的需求,充电桩行业在前期受大量的政策与补贴驱动,加快建设进程,近年来车桩比维持在3:1上下。伴随着充电桩市场格局逐渐稳定,厂商盈利模式日渐成熟,充电桩建设也在由补贴驱动逐渐转向市场驱动。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520.9万座,车桩比下降到至2.51∶1,距离实现更低车桩比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3年6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665.2万座,同比增长69.8%,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214.9万座,同比增长40.6%(直流充电桩90.8万座,交流充电桩124.0万座),私人充电桩保有量450.3万座,同比增长88.4%。当年累积增长144.2万座,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6.5万座(直流3.1万,交流3.3万),私人充电桩新增23.1万座。   充电桩行业产业链   上游:充电桩设备元器件供应商,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接触器/继电器/连接器等,代表企业有华为/中兴/盛弘股份/通合科技/英飞源等;   中游:充电桩生产和运营方存在业务重合部分,很多主流的充电桩企业采取“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代表企业有ABB/BTCPOWER/Daeyoung/盛弘股份/万帮数字(星星充电)/玖行能源/科陆电子/中恒电气/科士达/万马股份等;   下游:充电桩下游主要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代表企业有万帮数字/特锐德/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奥动新能源/杭州伯坦/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集团/金龙客车等。充电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行业增长能否如预期?   关键在于单桩能不能盈利,充电站能不能盈利?根据前文计算,可以盈利,但是投资回报期较长,前期投入较高。提高盈利能力的核心关键有两点,一是提高充电桩利用率(可以用惩罚机制防止占桩、提升充电桩灵活性);二是增加服务内容,比如广告(较易实现)、检测(用户认可难)、光储(投入更大)。在发展初期,影响充电桩利用率最关键的因素是地段,位置决定了流量,流量才能最为便捷的提升充电桩利用率;   2)行业增长的壁垒是哪些?   最大的行业增长壁垒在于土地资源的稀缺,这种稀缺性会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快充技术的提升,进一步增长;政府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下乡,可能导致有地方资源的政府性机构或有政府资源的企业拥有较强的优势,其余社会性资本进入阻碍将会加大(一是比较难进入市场,二是不敢过早介入市场,因为有一定概率政府性充电桩建设在周边,将对所覆盖流量产生较大冲击);   技术并不是很大的竞争壁垒,根据优优绿能招股说明书,公司2015成立,同年推出15KW充电模块,2016年推出20KW充电模块,2017年推出500V、750V的30KW充电模块,2018年推出1000V的30KW充电模块,2019年推出300V-1000V恒功率充电模块,2020年推出40KW充电模块。技术快速成熟,达到市场领先水平。   3)行业发展具备哪些特点?   从充电桩分布及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行业最初阶段,通过抢占核心地段、流量高的地段建充电站,以此提高单桩利用率。随着土地资源稀缺性愈发明显,转而进入第二阶段,即提升充电速度,缩短单车充电市场以提高单桩利用率(目前就处于该阶段)。未来,充电站为提高盈利能力,将会在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尝试光储充一体化;从客群的角度来看,最广泛的客群是网约车/公交大巴等营运性客户,其次才是缺乏家充条件,或在外偶尔充电的私家车主。核心点是怎样缓解私家车主在充电等待期间的不适,所以目前充电站大多设置在商场酒店等功能区域。若快充技术提升至充电市场压缩至30分以内,在此前提下,私家车主对公共充电桩的增量需求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二阶助力。   风险提示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及预期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充电桩行业政策变化
展开>> 收起<<

#免责声明#

本站页面所示及下载的一切研究报告、文档和内容信息皆为本站用户上传分享,仅限用于个人学习、收藏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参见底部免责申明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