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政银合作协议的角度-银行化债如何启动?-230901

文本预览:
银行化债如何启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内容,7月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金融机构介入进行置换或是今年债务化解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积极与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纷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意向性授信金额庞大。政银战略合作协议中的意向性授信金额投向何处?是否参与隐债置换?若参与,存在哪些障碍影响资金落地?本文将从政银战略合作协议的定义特点出发,探讨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在政策、银行审批流程、项目数量方面所面临的障碍,并对2023年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展望。 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是指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与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签订的协议,给予政府意向性授信额度,意向性授信额度投向综合领域。根据银团内金融机构类型的不同,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又可细分为“政银担”、“政银保担”、“政银信”等多方合作模式,多类金融机构参与有利于丰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从投向领域来看,不同协议聚焦的领域不尽相同,但多数协议涵盖城投公司负责的业务范围,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文化旅游等,部分协议中明确提及将在存量债务置换领域展开合作。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是框架性的合作协议,授予金额多为意向性授信额度,具体落地需根据项目内容等一事一议。 可从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数量和签约金融机构数量均值看该地区金融资源丰富度,从市政府、区县政府和园区签约数量占比观察综合领域合作的力度。从省级层面来看,2023年,江苏省、湖北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签订协议的数量已超50个,江苏省甚至达到了75个。签约金融机构数量均值方面,广东省、四川省、山西省、新疆和青海省的均值较高。市政府、区县政府和园区签约数量占比方面,贵州省、青海省、天津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辽宁省和上海市的占比在80%及以上。同时市政府签约占比代表了金融机构愿意在更大范围展开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融机构合作意愿的提升,贵州省、海南省、陕西省和青海省的市政府签约占比均在50%及以上。 政银战略合作协议的意向性授信金额转化率各异,或受政策、银行审批流程、项目数量等多方面影响,具体落地有三大障碍。政策要求“不得通过信托资金、流动资金贷款或其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且“对承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客户,银行保险机构也不得新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并非所有的隐债都可以由金融机构参与化债,首先,金融机构在接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应确保该笔债务在财政部汇总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单内。其次,银行保险机构应在市场化原则下“承接债权债务关系清晰、对应资产清楚、项目具备财务可持续性、化债方案明确且切实可行,短期偿债压力较大的到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特殊再融资债或重启发行,金融机构参与隐债置换意愿提升。特殊再融资债重启预期升温,将有力提升金融机构参与可能落地区域隐债置换的意愿。上一批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后,城投将获得的资金优先置换银行借款和非标融资,2020年末至2021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的27个省份中,有19个省份银行借款占比下降,银行参与特殊再融资债落地区域的隐债置换后,特殊再融资债的资金较快进入来置换银行贷款,因此,隐债置换项目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参与隐债置换的意愿提升。今年,市场预期特殊再融资债将在重债区域重启,这将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可能落地区域隐债置换的意愿。 风险提示:框架协议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财政下行、数据统计误差。
展开>>
收起<<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政银合作协议的角度-银行化债如何启动?-230901(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政银合作协议的角度-银行化债如何启动?-230901(18页).pdf(18页精品完整版)》请在悟空智库报告文库上搜索。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固定收益点评:政银合作协议的角度-银行化债如何启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银行化债如何启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内容,7月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金融机构介入进行置换或是今年债务化解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积极与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纷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意向性授信金额庞大。政银战略合作协议中的意向性授信金额投向何处?是否参与隐债置换?若参与,存在哪些障碍影响资金落地?本文将从政银战略合作协议的定义特点出发,探讨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在政策、银行审批流程、项目数量方面所面临的障碍,并对2023年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展望。 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是指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与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签订的协议,给予政府意向性授信额度,意向性授信额度投向综合领域。根据银团内金融机构类型的不同,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又可细分为“政银担”、“政银保担”、“政银信”等多方合作模式,多类金融机构参与有利于丰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从投向领域来看,不同协议聚焦的领域不尽相同,但多数协议涵盖城投公司负责的业务范围,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文化旅游等,部分协议中明确提及将在存量债务置换领域展开合作。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是框架性的合作协议,授予金额多为意向性授信额度,具体落地需根据项目内容等一事一议。 可从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数量和签约金融机构数量均值看该地区金融资源丰富度,从市政府、区县政府和园区签约数量占比观察综合领域合作的力度。从省级层面来看,2023年,江苏省、湖北省、山东省和广东省签订协议的数量已超50个,江苏省甚至达到了75个。签约金融机构数量均值方面,广东省、四川省、山西省、新疆和青海省的均值较高。市政府、区县政府和园区签约数量占比方面,贵州省、青海省、天津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辽宁省和上海市的占比在80%及以上。同时市政府签约占比代表了金融机构愿意在更大范围展开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融机构合作意愿的提升,贵州省、海南省、陕西省和青海省的市政府签约占比均在50%及以上。 政银战略合作协议的意向性授信金额转化率各异,或受政策、银行审批流程、项目数量等多方面影响,具体落地有三大障碍。政策要求“不得通过信托资金、流动资金贷款或其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且“对承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客户,银行保险机构也不得新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性质的融资”。并非所有的隐债都可以由金融机构参与化债,首先,金融机构在接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前,应确保该笔债务在财政部汇总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单内。其次,银行保险机构应在市场化原则下“承接债权债务关系清晰、对应资产清楚、项目具备财务可持续性、化债方案明确且切实可行,短期偿债压力较大的到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特殊再融资债或重启发行,金融机构参与隐债置换意愿提升。特殊再融资债重启预期升温,将有力提升金融机构参与可能落地区域隐债置换的意愿。上一批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后,城投将获得的资金优先置换银行借款和非标融资,2020年末至2021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的27个省份中,有19个省份银行借款占比下降,银行参与特殊再融资债落地区域的隐债置换后,特殊再融资债的资金较快进入来置换银行贷款,因此,隐债置换项目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参与隐债置换的意愿提升。今年,市场预期特殊再融资债将在重债区域重启,这将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可能落地区域隐债置换的意愿。 风险提示:框架协议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财政下行、数据统计误差。